最近这段时间,我明显感觉到家里的小朋友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和主见,对于妈妈的安排也不再那么的“言听计从”,有时甚至会顶嘴。而我的性子又有些急躁,按捺不住的时候就忍不住想吼叫甚至动手。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想起之前在美国实战派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的著作《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里读到的一句话:“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富有爱心、不断成长、持之以恒的父母。”确实,和孩子相比,父母无论是年龄、知识、阅历还是体力上都占据着绝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只能说明这父母很不称职、甚至失败。
很多时候,父母觉得孩子很叛逆,实际上,这也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一。P.E.T.父母效能训练创始人托马斯·戈登博士认为,孩子并不是天生就叛逆的,只有那些曾在家庭生活中感受过暴力的孩子,才会在进入青春期后迅速出现叛逆行为。而那些从小生活在自由平等的家庭氛围中的人,从来没有感受到暴力,自然就不会有反抗,因为不需要反抗。
戈登博士曾说:“父母也是人,不需要为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承担责任。”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他建议用“问题归属原则”来解决,这里的“问题”,指的是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当孩子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父母可以采用“积极倾听”的办法,引导孩子自主解决问题,而不必过度干涉孩子甚至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当父母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建议父母采用“面质”的办法,引导孩子来倾听父母的感受,为父母着想。
无论是“积极倾听”还是“面质”,都要求父母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可别小看亲子之间的语言沟通,很多父母真的就不会说话。需要他“积极倾听”孩子的想法、对孩子的情绪表示接纳时,往往他一张嘴就否定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需要他真实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脱口而出的又总是对孩子的埋怨。这样的亲子沟通,不仅低效,还有可能影响亲子关系。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不如跟着这本《最温柔的教养》来学一学“育儿口语”。
《最温柔的教养》
《最温柔的教养》的作者是来自韩国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专家医师吴恩瑛。吴恩瑛拥有延世大学医学硕士学位和高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延世大学医学系外聘教授,创办了吴恩瑛儿童青少年诊所并担任院长。
多年来,吴恩瑛博士一直致力于儿童心理教育的研究,曾受邀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等多所世界顶尖大学发表演讲,是韩国儿童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被誉为“国民育儿导师”和“亲子教养之神”。她曾出版了多部家教畅销书,包括《养孩子,我们可以不吵吗?》《再也不当吼爸吼妈》《吴恩瑛的和解》等。
在《最温柔的教养》中,吴恩瑛博士没有讲什么高深的心理学理论,而是将育儿回归到日常生活中,选择了130个常见的育儿场景,用实际案例来指导父母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与孩子对话,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打造更加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依次引导父母学会表达爱、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学会倾听,然后通过反复练习,将这些听起来很熟悉、说起来却很生涩的话语,渐渐变成我们口中常常就能脱口而出的语言。
为什么语言如此重要?如果你经历过孩子学说话的过程,就会明白,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对父母的模仿和学习。父母如何对待孩子,都会如实地反馈在孩子的成长之中。
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能够好好地教育孩子,这是父母的天性。只是,很多时候事情并不会如我们所愿,育儿这件事也不能单凭着一腔赤诚就能做得好。
我们每一天都需要跟孩子说话,无论是沟通、交流,鼓励、夸奖,还是批评、指正,都需要用语言表达。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话语存在什么问题,反而觉得孩子变得更加叛逆。这时,我们不如停下来,多一点耐心,听听孩子的心声,再改变一下自己的说话之道,用温暖平和的话语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氛围,让我们的家更充满爱的温馨。
你会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吗?
老实说,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听我爸妈对我说过一次“爱”。小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们并不爱我,因为他们总是对我很严厉,就算考试取得了好成绩,也只会勉励我“再接再厉”。
长大后,我渐渐明白,并不是父母不爱我,而是他们不会表达“爱”,这或许是中国式父母们的一个共性——羞于用言语来表达爱。真应了那首歌唱的——爱你在心口难开!
等我自己有了孩子,我开始试着跟他说:“宝贝,妈妈好爱你~”慢慢地,等我的孩子学会讲话了,现在他也会经常大声向我表达爱:“妈妈,我好爱你呀!”哪怕是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他也说得大大方方。
这样充满爱意的语言,是真的会给孩子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让他们明白自己是无比珍贵和值得被爱的。
你要相信,父母说出口的每一句话,都会在孩子的心上留下痕迹。学会用温柔而充满爱意的语言,给孩子一个能治愈他一生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