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未来最好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呢(未来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和孩子好好说话。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很多人也知道应该和孩子好好说话,但是情绪一上来,就没法好好沟通了。其实这和父母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孩子的发展节奏,有很大的关系。孩子在不断的成长,如果我们还在原地踏步,缺乏对孩子发展的客观认知,育儿过程中也没有自我思考、做出调整,教育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想要和孩子有良好的亲子沟通,给予他们合适的教育,我们需要升级自己的育儿元认知。
什么是育儿元认知?
元认知这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认知心理学创始人、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弗拉维尔,于1967年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概念。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对元认知的启示
简单来说,元认知是对自己思考和学习过程的认知、理解和监控。拥有强元认知能力,可以进一步纠正和优化我们的思考方式和结果。[1]
元认知是对自己思考和学习过程的认知和监控
大家都听过《论语》中曾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正是强元认知能力的表现。
反思一下最近一次的情绪失控,仔细想想我们失控的根源是什么?问问自己:嘿亲爱的,你的身体发生了什么?为何你对外界有这样的反应?如何才能彻底解决问题?下一次你可以怎么做才能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样不断做出反思,认知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而做出调整、优化的能力就是元认知能力。
育儿元认知,是对自己育儿过程的认知、理解和监控
每一个父母都有对孩子失去耐心、大发雷霆的时候。这段时间因为新冠疫情在家,孩子没去上幼儿园,我们和孩子多了许多相处的时间,这也意味这冲突和矛盾的时间比以往更多。
孩子不知道怎么了,在旁边拿着水壶来回的摩擦水泥地板,发出吱吱的声音,我看到水杯底座都磨出了深深的划痕。于是我把手放在孩子的手上,眼睛坚定的看着他说:杯子是用来喝水的,不要拿它摩擦地板。
可是孩子的耳朵好像会过滤我的声音似的,继续手中摩擦的动作。我和老师继续在交谈,但是我眼睛的余光仍然还在观察孩子。
突然,我意识到:孩子对老师还不够熟悉,他可能是有点紧张了。或许他也很想加入我们的谈话,却不知道如何做。
当我观察到这一点时,我们就会把注意力关注在如何解决问题,与孩子更好的沟通,而不是关注孩子表面上的问题。当我们用心察觉时,元认知能力就在提升,我们会做出更明智的沟通方式。
2.用“第三者”思维换位思考,提升育儿元认知,得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在和孩子沟通出现矛盾时,我们还可以用“第三者”思维换位思考。所谓“第三者”思维换位思考,就是在遇到育儿的问题时,反过来问自己:如果某某处在我的位置,他会怎么做?
比如,如果蒙特梭利(教育学家)在我的位置,他会怎么做?如果想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还能怎么做?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想培养自己反思的能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抽身出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
3.观察不仅包括眼睛看,还包括积极的倾听来回应。
在下面这段我和孩子对对话里,我用到了积极的倾听来观察孩子、回应孩子,这样沟通的过程会更和谐愉快:
–孩子:妈妈,看!我会自己擦桌子,我是不是擦得更好了?
–我:嗯,我看到你在擦桌子,听起来你觉得自己擦得比以前更好了,是吗?
–孩子:是的,我觉得擦的比以前更干净了。
–我:你看到了自己的变化。
–孩子:是的。不过有时候我的毛巾水会滴在地板上。
–我:这个对你来说不容易。
–孩子:嗯,我要再试试,下次把毛巾拧干一点。
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我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指正,而是用聆听的耳朵观察孩子,用自己的一眼描绘出听到的语言,给予孩子回应。
你会神奇的发现,孩子会启动自己的元认知,开始更加积极的思考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做出更恰当的调整。
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学习,让自己的育儿元认知帮助你更好的与孩子沟通
我们要学习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身体触碰到的、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元认知提升的过程。仅仅是这样,就可以让沟通更有效。
1.善用肯定性的“我-信息”,让亲子沟通更高效和谐。
很多的时候,我们是用“你-信息”来和孩子沟通的。比如:
–今天晚上你吃完饭,就开始玩乐高了,地板上的散落的到处都是,你总是不爱收拾!
–现在已经10点了,你还在床上乱蹦乱跳,难道你就不能乖乖睡觉吗?
而这样的“你-信息”,很多时候并不会带来沟通的好效果。如何改变?在PET的父母效能训练里,托马斯戈登曾经提出“我-信息”的肯定性表达方法。我们可以试试这么说:
–我看到了乐高散落一地,我没有办法走过去了。
–我看到你在床上蹦,妈妈今天累了一天了,很想可以躺下来好好休息。
在这个过程中,“我-信息”是对我们觉察自己的情绪,自然的流露。是活在当下的感觉,当我们用更贴切的词语表达时,我们会更加肯定自己的情绪,同时让孩子理解我们的期望,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托马斯戈登还提到了一个非常简单使用的“我-信息”沟通语式:[3]
孩子的具体行为+这个行为带给你的感受+为何有这样的感受=完美沟通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进行语境的转化,表达更积极的语言效果,而不是一味的赞扬或匹配,比如:
–今天早晨你收了自己的碗筷,这让我感觉很好,因为我的工作量减少了。
–今天我看到你在客厅玩玩具,很开心能和王阿姨聊很久,而且中间没有被打扰。
其实,这也是一种元认知的表达方式,我们不断的监控自己的上皮层大脑,理智的进行表达和分析,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2.深刻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发展需求,匹配更合适的沟通和育儿方式。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智发展不同,沟通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能增加自己对孩子各阶段的了解,那么就可以更加好的用元认知监控自己的沟通方式,匹配不同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
a.1.5岁-2岁的孩子,不要问“好不好”。
1~2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如果你问他们:
–“宝宝,我们吃饭好不好?“
–”宝宝,我们洗澡好不好?“
他们会说:”不要!我就是不要!“
此时的他们正在建立自我的概念,想要证明我与你是不同的两个人。这就像著名心理学家劳拉·E·伯克在《伯克利毕生发展心理学》中说的:
孩子的自我觉知开始发展,当孩子对环境进行探索时,他们会注意产生的效应,这帮助他们区分自我、他人和客体。
他们自我的概念是如此强烈,因此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直接和孩子说:
–“宝宝,洗完手我们就可以吃饭了。”
–“让我们去洗澡吧!”
–“穿上鞋子我们就可以去公园玩了!”
这样直接了当,明确的表达方式更加适合1~2岁的孩子。
b.2岁-4岁的孩子,给予孩子有限的选择,A还是B?
从两岁孩子,孩子的自我分类能力会增强,语言变成了发展自我非常有力的工具。随着经验的增长,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运动计划也会变得越来越成熟。这时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选择,而不要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们可以和孩子说:
–“今天中午你想吃鸡翅还是排骨?”
–“周末你想去公园还是早教中心玩?”
当然我们给予孩子的选择,不能太多,否则孩子会难以做出选择。
比如有一次我让孩子挑选自己要穿的衣服,打开衣柜是成山的衣服,选择太多反而让孩子纠结很久。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元认知“监控”自己的思维,我们可以如何帮助孩子呢?
帮助孩子更好的做出选择
减少衣服的量,改变环境是一个好方法。井然有序的呈现方式,孩子可以一目了然,这不仅可以帮助他做出更好的选择,同时也可以帮助他管理自己的生活环境,养成收纳和物归原位的好习惯。
c.4岁以上的孩子,鼓励自主选择,承担有限的自然后果。
如果孩子在4岁前,一直有机会锻炼做出自己的选择,那么在4岁之后,孩子会做出更有责任的决定。如果可以,多放手让孩子自主选择吧,只要孩子的选择没有伤害自己和他人,也不破坏环境,那么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尝试。
孩子使用小刀做沙拉
我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孩子只有通过不断的试错,他们的大脑才能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行为,让下一次做的更好。
增加自己的体验,承担有限的自然后果,其实这也是锻炼孩子元认知能力的好方法,因为这可以帮助孩子更加深层的思考,自己的决定是否是最棒的。
3.刻意练习,给自己留出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观察和反思,提升元认知能力。
孩子在成长,我们也要跟着成长,这样才能使彼此的沟通更加畅通有效。而快速成长的方法是就是可以用元认知有效记录、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