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正确沟通

与孩子正确沟通(如何与孩子沟通美篇)

本文字数6501,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本书的作者是安心,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资深督导,T.E.T.教师效能训练课程中国督导,Y.E.T青少年效能训练课程中国督导。她深耕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十余年,作为国内家庭教育的标杆性人物之一,培训了近千名E.T.(效能沟通)讲师。

本书从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一致性、自我调整六个角度,道出了P.E.T.父母效能训练的精髓。因为不越界,所以他人能够感受到尊重;因为不评判,所以他人愿意敞开;因为负责任,所以我们会拥有更完整的内在、更自由的自我;因为无伤害,我们会带着爱来与他人、与世界相处;因为内外一致,所以我们感受得到彼此纯粹的初心……

如何与孩子一致性沟通?如何做到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我们赶快来了解一下这本书吧!

 

01、认识P.E.T

什么是P.E.T呢?叫做就是父母效能训练。

1、起源

这个课程起源于1962年,作者将之称为,全球第一父母课程。“第一”这个概念并不是想标榜它是全球最好的亲子教育。而它要表达的是一种时间性。

课程的创建者叫托马斯·戈登,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心理学家。1962年的时候,托马斯·戈登的工作能够接触大量的父母和孩子,于是他就想,全球所有的行业在上岗之前都必须接受一些培训,但是对于父母教育孩子这一方面并没有什么好的课程可以学习,于是他说:“我要把心理学上的这些东西变得很简单,让父母们可以跟孩子有一个很好的沟通。”

所以在1962年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一门课程,P.E.T.父母效能训练。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们都会备受责备,说“你没有把孩子养好”等等。托马斯·戈登的初心就是父母不应该被责备,而是应该被培训,所以就有了这门课程。

也就是说,P.E.T.主要讲的是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这套课程所运用的理论皆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可以说集人本主义的精髓,融会贯通于沟通中,使高深的心理学知识得以被父母运用。虽然P.E.T.以亲子关系为着眼点,实际上适用于所有人际沟通。

2、P.E.T 的四个部分

P.E.T.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倾听、表达、应对冲突和关系建设。

首先,倾听。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有高涨的情绪的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倾听。并且要伴随着同理心、接纳和真诚的态度,来帮助孩子梳理情绪或感受,协助孩子重新回到情绪与思考的平衡状态。

其次,表达。我们遇到冲突或想要表达不好的感受时,为了避免伤害彼此,我们要做的是表达“我信息”,也就是自己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去指责他人的“你信息”。通过“我信息”的表达,不但不会伤害对方,反而让对方有机会学会了解和感知他人的情感世界,使彼此的关系更深入,甚至有可能帮助对方成长。

然后,应对冲突。生活中冲突无法避免,我们可能会遇到需求冲突或者是价值观冲突。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很多人往往会认为冲突是有破坏性的,但是作者认为,冲突也有建设性的一面,如果不深入冲突的话,很多时候关系是停留在表面的。所以,作者建议我们,首先要看到彼此的需求是什么。承认孩子的需求非常重要,父母的需求也同样重要。P.E.T.用尊重孩子和父母需求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而不只是让父母牺牲自己的需求。P.E.T.不提倡家庭里任何一方有所牺牲。

最后,关系建设。生活中,如何在大家相安无事或无人遭受情绪困扰时,通过关系技巧的使用、时间管理以及环境调整,来促进彼此的关系,也是P.E.T.里非常重要的部分。

而这四个部分,可以用“行为窗口”这个概念来概括。“行为窗口”是整个P.E.T.的精髓,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很大的智慧。它不以好坏、对错为标准来进行问题归属。简单来说,问题归属就是当时谁有情绪、谁被困扰,谁就处于问题区。

比如说,父母想要休息,孩子却把音乐的声音开得很大。通常我们会认为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但回到场景中,孩子把音乐声开得那么大,在那个片刻谁受到了干扰?谁对这个声音有情绪呢?

孩子可能很享受音乐,并没有情绪上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有情绪的是父母。也就是说,父母是被困扰的一方,是遇到问题的一方。所以,P.E.T.不是以对错来区分问题,而是从当下的真相出发,谁被困扰、谁有情绪,谁就有问题,即处于问题区。

02、P.E.T的精髓

P.E.T.父母效能训练包括6个部分,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一致性、自我调整。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这6个部分。

1、不越界

什么是界限,我们日常跟孩子,或者是跟他人接触,都有一种感受。如果你觉得跟对方相处,很温暖,很开心,那么对方的行为就会让我们感觉到舒服,但是如果对方的行为让我们不舒服了,那么我们身体就会紧缩、退缩的。

也就是说,我们有意无意地在捍卫自己的界限,但大多数人的越界还在无意识中进行,这些行为往往被冠以正义或“为你好”的帽子。

比如,孩子在家里练琴或者玩游戏,大吵大闹。但是你很累想要休息,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孩子很不乖,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但其实这真是孩子的错吗?孩子在开心地玩耍,这是孩子的权利。但是如果说,你因为孩子正常的玩乐感觉到不舒服,感觉到被干扰了,那么这是你自己的问题,也就是作者说的父母处在了问题区里。

这个时候,父母不需要去指责孩子说,你不应该这样,这就叫越界了。所以,我们说的界限就是,如果这个行为是我能够接纳的,那我要最大限度地给到你自由,那如果孩子确实已经干扰到父母了,那父母要负责任地告诉孩子,但不是以一种评价,或者评判的方式。

通常父母们可能会说,你不应该这么做,或者这么做是对的,或是错的。但是P.E.T.(父母效能训练)说的是,它其实没有对和错。关键在于在这个情况下,谁受困扰了。

那么我怎么样不越界呢?我们要告诉孩子,我想有一个安静的休息,但声音这么大,我没法休息。通过这种非评判的,这种如实地去坦诚自己的方式。孩子就有机会去了解到,当我这么做的时候,别人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他也会去调整他的行为。

这也正是书中,作者所说的不去侵犯,然后也不被侵犯。那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什么是被侵犯的状态呢?作者认为,有些时候父母们说:“我的孩子就是会来打一下我。很多父母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作为父母就是应该去疼爱孩子,应该无私一些,但是这么做,孩子并不知道对错,他会一再地去试探,因为他找不到界限。而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的价值观、责任心等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去溺爱孩子。

前面我们说了,P.E.T.有一个概念叫行为窗口。这个行为窗口得先区分,现在这个事情发生了,那么受困扰的是谁?

比如,孩子在学校里受到挫折,回到家里,他会不开心发脾气。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不知道孩子需要一些协助,父母就会说:“你怎么回来就这样,为什么乱发脾气等等。”孩子也会进入这种状态。

但如果父母很清晰地知道,有时候他人有一些情绪,其实是对方自身遭到了挫折,那么我们就会想办法去协助对方,帮助对方,那么这种冲突也就不会出现了。

也就是说,对方有情绪可能是因为自身遇到问题了,并不是针对我,当我们把这个界限整理清楚了,那么“都是因为我”的魔咒也就不存在了。

我们不要越界,不要因为自己过度的担心,或者是这种投射的情绪,牵扯到对方的麻烦当中去。而应该知道谁的麻烦归谁来解决。我们要帮助孩子理清这件事,认清他的情绪。

2、不评判

托马斯·戈登认为,所有父母认为的孩子不乖,其实背后都是因为孩子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孩子不乖,其实是一种标签,是对孩子的不尊重。而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用平等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当孩子有一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孩子可能就会通过行为来表达。

所以,在作者看来,孩子没有不乖这回事,也没有所谓的行为偏差,有的只是我们还未了解的真相。而当我们说孩子不乖时,其实是带着权威和不尊重的。我们的孩子不会说父母不乖,我们也很少说某个大人不乖,却把这样的字眼用在孩子身上。

托马斯·戈登博士说,“不乖”是父母的语言,与父母看待子女的传统方式密切相关。当孩子的行为和父母的期待相违背时,父母就会说孩子“不乖”。

比如,书中提到,有位成都的妈妈发现,在奶奶把孩子的玩具强行送给其他小朋友后,孩子就变得不愿意分享玩具了。很多家长会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乖。

但是作者认为,我不应该着急的下判断。而是要去看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父母,我给到孩子的关注是多少。P.E.T.里有强调一点,就是如果孩子出现一些我不能接纳的行为,我是要及时表达的,那这种行为就不会累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双方都有一些未尽的责任。

就像这位奶奶一样,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擅自把玩具送给其他小朋友,这就是没有尽到责任,这是不尊重孩子。那你可能会问,那孩子有时候就是真的犯错了,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不评判。不要去说,““你不乖,你不听话”等等,这些标签性的语言,而是要描述发生了什么。

比如,孩子忘记拿作业去上学,不要说“你怎么总是丢三落四的,而是应该说:“宝贝,妈妈留意到你今天去上学的时候,你忘了带数学本,昨天你忘了带那个铅笔盒了。”

这么说,不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而是让孩子认识到真正的问题,哦,原来我都忘记两次了,这就叫不评判。

3、负责任

有些情况下,孩子干扰到了父母,侵犯到了父母,那这个时候,父母要有一种成人的姿态,要负起责任来,去告诉孩子,这件事情发生后,此时此刻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学会自我负责。

那如果我变成一种指责,“你这样子不对,你这样子不乖”,那其实我没有站在一个自我负责的角度上。当我的孩子干扰我的时候,我可以怎么样去表达。

所以其实父母有这样的一种自我负责的状态。

比如:

儿子(四岁半):妈妈,我最喜欢超车了。

妈妈:超车?超车是很危险的,我们不能随便超车。

儿子:不嘛,我就是喜欢超车!

然后孩子开始发脾气。妈妈觉得无法理解孩子。然后开始指责孩子。

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很多父母其实意识不到为什么自己的很多情绪,发泄在了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没有反击能力,所以很安全。父母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这是很重要的。那怎么才能自我负责呢?要意识到首先,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情绪,是因为什么。首先要有觉知的过程。

父母首先能够觉知自己是在发泄情绪。你能够知道,我这是没有负责任,我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当然,很多父母会说,不让我发泄情绪是不现实的,但是作者就说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我们可以发泄的过程改为表达的过程,就是说,发泄情绪指的是语言上的骂,或者行为上打孩子,这属于一种发泄。

而表达是说出自己的感受。就像前面说的,孩子吵闹影响休息,你可以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告诉孩子你需要休息,那么孩子就会做出改变。 如果你选择用消极的方式,比如骂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跟你对着干,破罐破摔,陷入恶性循环。所以其实人生永远都处在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之间,就看你的选择。

作者说,最好的教育是信任和理解,当一个孩子被理解、被信任时,他就会知道怎样为自己负责任,产生自律行为。自律的产生,来自孩子的内在动力。

4、无伤害

第一,就是要收回这种标签性的、攻击性的语言。第二,其实就是语言、行为上,我怎么去做到无伤害。比如我不去给他贴很多的标签。贴标签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孩子会朝着你这个标签的方向去发展,有一种心理上的暗示,自我应验。

而无伤害的核心就是,我们用尊重来替代伤害,在尊重的氛围之下,孩子一样可以按照你引领的方向去走。因为他会知道自己真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在与孩子相处互动的过程中,父母如果能做到及时回应孩子,不带攻击性地跟孩子表达,尊重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将会以爱为基础,孩子也会带着爱回应这个世界。

当孩子的一些行为是我们不能接纳时,我们需要向孩子发送面质性我信息。随着我们无伤害地表达,孩子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不会遭到破坏,孩子也会有所成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E.T.提倡零惩罚、零奖赏的养育观,一切从彼此的需求和感受出发,给予双方同样的尊重,不会因为你是孩子就随意对待,使用暴力或权威。被暴力或权威对待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很低,而大部分精神类疾病就源于低价值感。

5、一致性

作者认为,一致性就是做真实的父母。真实的父母意味着打破父母无所不能的神话,承认身为父母的我不是完美的,我是有限的,有些行为我能接纳,但也有些行为是我不能接纳的。有些事,我也有做不到或做错的时候。

当孩子的行为,是我能够接纳的,那我也不用去假装我不接纳。有些父母觉得,“我夸他两句,或者我肯定了他,他是不是就骄傲了”,不,当孩子有些行为是你真心喜悦的,你一定要及时地去表达你的这种感受。因为他其实也是一种爱的传递。

那当孩子有些行为,你不接纳的时候,你也要一致地去表达:“这是我不能接受的。”这样,孩子就有一个机会去学习。因为我不单单有自我,我还要跟他人相处,跟整个环境去相处。所以孩子其实是需要去学习“我怎样才能不伤害环境,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父母其实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能够很真实地做自己,那这个孩子就能够学到怎么样去跟人相处。

那为什么很多父母不愿意真实地做自己,表达自己?有些时候,真实地表达自己,是会触碰到自己的一些脆弱面的。我们被灌输的是人要刚强、坚强。很多时候就是坚强的外壳底下,其实是有一个脆弱的自我,这个部分我们就不敢去展现。因为我们觉得展现这个部分是不好的。

也就是说,一致性的表达就是你要说就说出来,爱也要说出来,你不高兴你要说出来。但不是贴标签的方式。

6、自我调整

自我调整其实就是面对自己压抑或逃避的情绪,审视自己持有的信念,走出各种戏码,活在当下。自我调整,意味着真正的成长,成长意味着不再逃避痛苦,而是纵身一跃面对那些不愿面对的愤怒、悲伤、恐惧、焦虑、挫败等。

我们往往会被愤怒、情绪引导,其实我们要去看到整个发生的过程是一个行为发生。然后根据这个行为进行自己的解读,而这些解读跟我们自己的信念有关。如果你觉得这个行为是对我好,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好的。相反,如果这个行为给我的感觉不好,那么这个行为就是不好的。

那我们怎么样从根源去解决呢?就是脱离自己感受,去觉知自己的整个认知系统,我的信念体系是什么,然后去认识信念体系,它其实就是在做一个自我调整。

那怎么才能够把这个核心的信念给改掉呢?作者说,改掉很不容易,所以我们需要跟随身心成长,不断地在自己的习性进行改变。有一个工具叫转念。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比如,我觉得我的孩子应该去上这个补习班,我就开始对自己的信念下功夫。“这是真的吗?”当你这么问的时候,那个空间就开始出来了。“我能百分之百确定,这对我的孩子是最好的吗?”

通常一个人足够坦诚的话,那个答案一定是“其实我不知道”。我硬要我的孩子去吹长笛,那可能我的孩子喜欢的就是其它的乐器。我要是执着于我的孩子必须得这样。我们自己就非常紧张。

当我们运用了这个工具后,思维就会进行转变,把自己解放出来。那有什么方法来训练这种转念的力量吗?作者的建议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让自己知道目前的情绪是怎么产生的,长时间的练习就会变得很放松。

同样,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一起进行转念。需要强调的是,跟孩子进行转念作业,不是要让孩子放下他的念头,而是跟他一起去探索,带着好奇和尊重去进行。孩子的某些念头如同困扰他的情绪一样,只有被同理、被了解、被看见,才有转化的可能。

比如,作者的一个读书会成员瑜恒跟孩子进行转念。他是这么说的:“前天晚上,六岁的孩子睡前说害怕做噩梦,我跟书上学的,问他是不是真的,他说是。我说,你非常确定吗?他说,非常肯定。

我问,那你知道那个噩梦是什么样子吗?他说知道。然后,我让他讲讲梦。

他开始描述:有个恐龙。

我:多大?

孩子:一条巷子那么大!

我做惊讶状:哇!(这时孩子忍不住笑起来)

接着孩子描述了很多细节,什么老鼠那么小的尾巴、粉红色的皮肤……每一个描述说完,孩子自己先笑个不停,最后很开心地睡着了。

过了一天,孩子睡前,提出要跟渝恒讲他将要做的梦,把讲梦当成了游戏。你看,这就是帮助孩子进行转念,把噩梦变成了有趣的游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月6日 上午7:15
下一篇 2023年1月6日 上午7:33

相关推荐

  • 学区房买了不迁户口可以上学吗

    学区房买了不迁户口可以上学吗 近年来,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学区房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作为一种特殊的房产,学区房不仅具有更高的房价,而且给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也是无与伦比的。但…

    孩子教育 2024年6月14日
  • 沉迷网络游戏姝 清风不虚

    沉迷网络游戏姝 清风不虚 同样是沉迷网络游戏,同样是沉溺网络游戏,两种不同的情况,网络游戏为何会让孩子们如此沉迷其中?又是什么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的孩子上瘾呢? 上周六,姝的妈妈还带…

    孩子教育 2023年4月19日
  • 突然发现孩子不是亲生的怎么办

    突然发现孩子不是亲生的,可能会让许多父母感到震惊和不安。在这个情况下,他们需要尽快做出决定,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处理这个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如果发现孩子不是亲生的,应该怎么办。…

    孩子教育 2023年6月3日
  • 暑假可以给孩子玩手机吗

    暑假可以给孩子玩手机吗? 这里的方便大家已经都知道了,且不管用什么新的东西,孩子都会拿来玩,毕竟孩子们已经有了智能手机。 但是,手机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是学习的必需品。 目前在帮孩…

    孩子教育 2023年4月26日
  • 7个不好的习惯教不出好孩子

    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21天。 而养成一个坏习惯,可能只需要不到一天。 暑假期间,孩子作息混乱,不愿学习,不爱阅读,天天沉迷手机游戏,还总是跟家长对着干,让父母既无奈又头疼。 假期确…

    2022年5月22日
  • 劝解家长给孩子手机

    给孩子手机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手机不仅是一种娱乐工具,也具有许多有益的功能,如增强社交能力、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创造力等。然而,使用手机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上瘾、注意力不集…

    孩子教育 2023年6月18日
  • 父母控诉孩子玩手机怎么办

    父母控诉孩子玩手机怎么办?这是家长们最熟悉的话题,但是令不少家长却困惑不已,以下有位妈妈吐露了自己的烦恼。 她的儿子自从放了寒假,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 孩子很好动,也爱…

    孩子教育 2023年4月12日
  • 毁掉孩子心理健康的五种因素

    毁掉孩子心理健康的五种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一些不良的因素也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们感到困惑、焦虑、孤独或抑郁。以下是五种…

    孩子教育 2023年12月6日
  • 孩子玩手机脑震荡_

    孩子玩手机脑震荡,脑震荡怎么办? 2021年1月7日,成都,一位家长带着孩子乘坐公交车回家。 由于孩子吵闹,家长带着他(她)在人群密集处广场的安全标识牌、录像、玩耍区边缘玩耍,下车…

    孩子教育 2023年4月18日
  • 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该不该任性

    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该不该任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增多。其中,任性是三年级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那么,作为教育者…

    孩子教育 2024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