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沟通最好多听少说(跟孩子沟通最好多听少说句子)
“你应该、你听着、我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常说的语气。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有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过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如果没有,我们又凭什么期望孩子向我们敞开心门呢?在教育或责备孩子之前,家长不妨先放下自己的身段,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听一听孩子心里的真实声音。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倾听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与孩子沟通是一门不简单的功课,以我数年当班主任和当家长的经验,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倾听往往比说教更重要,而且某些时候能成为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和解开孩子心结的关键环节。
曾有一个外校的高三男生,在班里非常调皮捣蛋,甚至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最后学校不准他再回到班级,到了被劝退的边缘。家长又生气又着急,后来找到我,希望我能够和孩子谈一谈。
我先问他:“学校为什么让你回家?”这个男孩就开始诉说了:“我是有缺点有毛病,可是老师和校长动不动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训斥我,还动不动把家长叫到学校,我特别反感和抵触,所以我就要跟学校对着干。”
整个谈话期间,基本上是我听他说,听他把心中的不满全说出来。当他说的某个地方有道理,我会用点头的方式表示认可。某些他说得不对的地方,我也并不正面教训他,而是从侧面提问,让他意识到自己说得没道理。
我的态度鼓励了他,他更加滔滔不绝,把一肚子苦水都吐了出来,感觉他一下子轻松了不少。耐心听他讲完后,我才跟他分享我对高考的认识,鼓励他放下顾虑,在家里合理安排时间,快速把各科内容复习好,抓住最后这段关键时期来扭转危局,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
我还和他谈起自己曾经作为差生成功逆袭的经历,男孩越听越兴奋,情绪马上有了变化。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被人理解和尊重。我们大人如果能听进去孩子的诉说,再对他多一点儿同情和共情,他也许就把你当成知己了。
孩子从第二天开始就像变了个人一样,进入到一种学习上的战斗状态。最后高考时,他被录取到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我当时与这个孩子的谈话时间一共约2个小时,其中听他讲的时间至少用了100分钟,我只讲了20分钟,讲的道理也并不深奥,结果他就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原因是孩子觉得我能耐心听他讲话并理解他,而且他通过这次沟通找回了自尊。
听听孩子对家长的评价和意见。每当说起孩子的问题时,家长们似乎总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半天,仿佛孩子有列不完的“罪状”。有一次家长讲座结束后,一位父亲当着孩子和众人的面,把自己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完全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听他说到一半,我就制止了他。我说:“我们最好也来听听孩子对家长的看法。”
他儿子是个五年级学生,孩子大着胆子说:“第一,你好喝酒,喝完酒以后经常回家发酒疯,你还会因为喝多了不分青红皂白地打我;第二,你不守承诺。有一年你答应我只要考到哪个名次,就给我买礼物,结果我达到目标了,你却不兑现……”
父亲低下头承认孩子说的都是事实。我说:“你看我们大人不也有许多缺点吗?孩子更不可能没有缺点,所以他们才需要教育和成长。而我们做家长的要先从自身做起,给孩子一个榜样。”
那位父亲说,孩子说的感受他原先都不知道,原来自己对孩子造成了这么多伤害。他诚恳地向孩子赔礼道歉,孩子也很感动。那天,他们父子之间有了难得的沟通和彼此的理解。
给孩子自由表达意见的机会。孩子与同龄人接触有限,而同学大都是独生子女,不少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不太会共情或劝导别人。所以孩子平时可以吐苦水的知心人并不多。如果孩子从来没有向家长吐过苦水,那说明亲子关系一定存在问题。孩子为什么不愿跟你沟通?要多想想原因在哪里。家长只有多倾听并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孩子才会跟你说真心话。
我们总是看到家长对孩子提要求,老师对学生提要求,但是有谁来听一听我们的孩子有什么需求呢?有一次我们的教育科研年会,主题是“关注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上台讲他们的想法和需求,老师和家长都在台下听。
有个学生说:我们觉得有些老师是不识人间烟火的人,根本不知道我们这个年龄的追求,因为我们追求的东西和你们的差距太大了,你们总想用道理来说服我们,结果越说我们就越抵触。
这个学生说出了师生关系中的一种实情。当场就有老师上台发言,承认学生说到的现象在自己身上也存在。老师们本以为自己对学生是很负责的,但没想到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和距离如此之大。这个自由表达的机会也加深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所说:“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对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他就会变得毫不迟疑、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然后是学校,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