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导)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如果说,能够有效的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慢慢成功的话,那家长就必须从孩子的小时候,就开始准备对孩子实施“身教”。然后随着孩子的慢慢成长,父母在进行有效的“管教”,才能将我们上一篇文章所讲的成功特质深深的刻在孩子的心里面。
所谓的孩子的成功就是:孩子借用“内化”的这些特质,然后从内在找到奋发向上的力量,随后自己可以独立成长,不需要家长的随伺在后面跟着,这就是所谓的“高杠杆教育方法”。
而对于有智慧的父母来说,就懂得怎么去善用这个“高杠杆教育方法”,所以,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孩子成功的秘密。
孩子的成功
案例中的这些孩子要怎么教?
从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还可以知道,一个孩子的好成绩并不能完全保障自己未来是否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需要父母耐心的去培养孩子的成功特质,才有能确保这个孩子以后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但是,可能又会有些家长很无奈地回答你:“我很认真地培养孩子的这些成功特质,每天告诉孩子读书要怎么积极进取,也告诉他要好好跟学校的同学和睦相处。可是,我的孩子总是办不到,而且也不听话。”
所以,这位家长的心声,其实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把成功特质放到孩子身上的原因。而为什么有的孩子就是没办法吸收?为什么有些孩子的成功没办法在自己孩子身上运作呢?到底是哪里出现了失误?
那么,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以下这些或许会让你觉得似曾相识的案例:
案例一: 孩子总是爱玩游戏
之前我在上课的时候,我们班的一个新生,他妈妈就来找过我,说小涛经常在家不学习,总是爱看电视,更爱玩游戏。我每次对他都是好言相劝的,但是小涛依然装作无所谓的样子。
为此,我还专门买了很多男孩子喜欢玩的玩具来利诱他。可是,好景不长,过不了几天小涛又旧病复发了。我现在真的拿他没有办法了。“为什么小涛这么喜欢看电视?对于小涛,我们还能改变他么?”
爱玩游戏的孩子
案例二:孩子总是自我为中心
还有一个学生,她的父母和我说现在替她很着急,而孩子的父亲更是在我面前说:“我跟我老婆都是研究生毕业,在社会上也算是高知识分子了吧!而我们对待别人一向都是非常谦和的。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到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却完全是那种不管别人的想法的人,想什么就要什么,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怎么去教呢?”
案例三:两个孩子的日常对比
有一天,茜茜的妈妈看到茜茜的房间经常是很乱的状态,于是就问她:“茜茜你总是喜欢到妈妈的房间里面玩,但会不会有种感觉,觉得妈妈的房间比你的干净而且还很舒服?”茜茜回答说:“是的,妈妈!”这时候茜茜才有5岁。
然后,妈妈又接着说:“那么,妈妈教你怎么整理自己的房间,学会了,我们可爱的茜茜的房间也就会和妈妈的房间一样,干净整洁了,好吗?”于是,茜茜很高兴地就答应了“好,妈妈,现在就可以教我吗?”
可是,接下来的这位妈妈,运气就没这么好了,小雯的妈妈要小雯把自己房间整理好的时候,小雯就无奈地说:“有什么好整理的,就算我现在整理好了,那过几天,它不会乱吗?”还有就是,这里不乱,那里乱的,我根本就没有心思整理,随它吧!”这是一个15岁的孩子说的话!
其实,我们可以从以上这三个案例得出,案例的内容提供给了我们一个起点,那就是让我们如何去探索“启动”孩子的成功方程式,还有就是,让我们能够一步步的协助孩子迈向成功的未来。
孩子总是自我为中心
做法一:唯有家长学会改变自己,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先从爱玩游戏的小涛这个案例开始说起。想到为什么小涛这么爱玩游戏吗?后来经过我和小涛妈妈的了解后,发现小涛经常是爸爸带着,而爸爸自己又喜欢玩游戏什么的。
所以,爸爸就会在妈妈不在的时候拿出手机玩游戏,有时候还会在孩子的旁边玩。导致小涛受了爸爸的这种影响,控制不住对游戏的诱惑,无法专心做作业和学习。所以,每次回家就一直想玩游戏,有时候还想和爸爸一起玩。教育专家郑石岩教授在他的书中曾经说过:
许多对生活适应有问题的孩子,总可以追踪到父母身教残留的不良因素。如果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言教不搭配身教的话,那么很难出效果。因为孩子不是依据大人所说的话去做,而是模仿着大人的所作所为去做的。
我遇到过有些大人试图去用打和骂去改变孩子,但孩子的心灵也是没办法被欺骗的,因为他看到的是父母的行为,所以孩子不管你对他做什么,他的心里就会往你给他竖立的“典范”去模仿。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小涛放学回家始终无法控制自己想要玩游戏的原因。
其实,早就有心理学家发现这个问题了,如果说父母以严厉的手段去惩罚孩子的话,那么,等孩子长大后,也会产生所谓的暴力倾向的,而且有时候还会比较严重。这也说明了,我们对待孩子以暴制暴的方法,效果是行不通的。
父母陪孩子一起写作业
我们都知道,如果孩子被惩罚的过程中,受到暴力倾向,那么孩子肯定会记在心里的。所以等孩子以后长大了,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用同样的心态去面对别人。因为那是从小到大,家人对待他的方式。
当然,话又说回来,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的家长对孩子是和蔼可亲的,没有那么的严苛。
但是,按身教理论来推论的话,如果想知道孩子长大后有多成功,那么,就可以参照一下现在的自已有多成功;如果想知道孩子未来具有多少成功特质,那么,就可以看看现在的自己具有多少成功特质,你就知道了。
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一样,对孩子来说,讲的不只是先天的遗传,而对孩子更重要的还是后天父母对孩子身教的影响。
所以,你会发现,像小涛的这个案例,如果说父母真的为小涛着想的话。当小涛在家做作业或者学习的时候,爸爸应该不玩游戏,而是可以拿着一本书陪在小涛的身边学习。而且还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带小涛去书店买些孩子喜欢的书回家,然后还可以全家一起讨论。
或者这样,时间长了,小涛就会越来越喜欢看书和学习了,也就不再需要玩游戏来得到所谓的乐趣了。如果说,爸爸坚持玩游戏的话,那我相信,小涛在今后的学习中,肯定是成绩不好的那个,或者说,长大了上班后,一样的喜欢玩游戏。
因此,如果小涛这样的孩子一直这样下去的话,你觉得他以后还会成功吗?所以,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需要努力的去不断地改变自己,才能让孩子有个好的典范可以学习。而这个好的典范不是别人,就是父母自己,这也是唯一可以解救小涛沉迷于游戏的唯一答案了。
妈妈陪孩子看书
做法二:父母不能只会爱孩子,还要学会管教孩子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案例二,案例中的爸爸妈妈都是高知识分子,如果说是按照“孩子成功的秘密”的道理来说。那么以父母的榜样和身教的话,应该可以感化案例中的这个孩子,让该孩子也能变成一个懂得为他人着想和关心别人的人,可事实是该孩子太自以我为中心了。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从小就能发现,小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也都是非常的自我的。不管时间是什么时候,只要是肚子饿了就哭,大小便了也哭。我们也可以换句话来说:
小孩子一出世,就被当下的欲望所牵引着,举行着“唯乐原则”;不管外面的环境如何,都会努力去获取快乐,逃避痛苦。对于这种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本我”。
一个小孩子充满着“本我”的心态,然后受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影响,所以,这些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如果一个10岁的大孩子或者是20岁的青年,还在受着“本我”的态度,不管现实如何,也无视事情的对错。那么,有些大人就会说,这个孩子肯定是十分的自我,也许是被家长宠坏了。案例中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案例。
该孩子的父母都是有教养的高知识分子,没错。但是他们对爱的教育的本质有着误解,也许生活中处处顺着孩子,还会以孩子的需求变成所谓的“圣旨”,要什么给什么。因此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是有“本我”的这个态度。而家长也要明白,孩子人格是另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自我”和“超我”。
父母要学会管教孩子
1.什么是“自我”?
如果说,当孩子抢别的孩子玩具的时候,而遭到阻止时,他的“自我”便会逐步的形成。他开始懂得,虽然是我想要的,但是这玩具也不是我的。这就是我们说是的自我所服膺的“现实原则”。
而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那么,我真的觉得该孩子的前途是真的堪忧啊。虽然父母很爱案例中的这个孩子,可是该孩子的这个样子,以后长大了,工作的时候,我想,也没有老板敢用她吧?
所以,现实就是这样的,不是说父母是高知识分子,然后孩子就会很优秀的,就像案例中的父母一样。即使是研究生毕业,而且为人也很温和,但就是未能及时纠正孩子所犯下的错误,一味的纵容孩子,导致阻碍了孩子“自我”的发展,而任其孩子“本我”的肆虐。
这也就是正如古人所说的一句谚语:“爱之适足以害之。”
孩子“自我”发展
2.什么是“超我”?
“超我”是在响应父母赏罚中发展形成的。一开始父母借由赏罚控制孩子的行为, 之后小孩子便把父母的标准纳人自己的“超我”,借此形成的道德理念去控制自己的行为。“超我”对孩子的未来重要吗?那么我可以告诉你,绝对是肯定的。
如果说你有一个朋友,对于事物的判断对错的标准与众不同。比如说他认为说话不算话这样的事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而且自己也经常说到做不到,那么,你还敢信任他吗?我相信,你也不会这么傻吧!而不能被别人信任的人,你觉得他能够在工作上成功吗?
我觉得如果父母不能及时的给孩子适当的管教的话,那么,孩子就会一直顺着“本我”的态度,就会无法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的“自我”及“超我”的能力发展。父母除了身教之外,还需要有适当的管教才能培养成功的孩子。这也是该孩子的父母未能及时发现的重要环节。
所以,案列二中的这个孩子缺的是“自我”与“超我”的发展能力。父母不应该一味地顺着孩子的“本我”要求,任其子取予求,应该引导孩子去了解,有些事情必须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得到相应的满足,甚至有时候必须在不同的“本我”冲动中做选择,然后才能带领孩子建立一套判断对错的准则。
这样,该孩子的未来生活才会有新的希望。而借此所得到的成就感,才能增强孩子的服从“现实原则”的“自我”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孩子的恻隐之心,实现发展孩子的“超我”的能力。
“自我”“超我”
做法三:父母在教导孩子的时候,要趁他年龄小的时候
这时候我们来看案例三,妈妈要孩子把房间整理好,为什么茜茜可以这么听话的去听妈妈的话,而小雯却把妈妈的话不当一回事呢?但看过案例三的人或许会发现,茜茜年龄比较小,而小雯已经是青少年了。这样的观察是正确的。在这个案例里,茜茜只有5岁,而小雯已经15岁了。
做父母的应该都知道,孩子在小的时候真的是比较好教,可能到了10几岁的时候,才开始发现教的话就有点难了。因为孩子小的时候,自我意识还不是很强,可能处处都需要依赖着父母,而这个时候,孩子的可塑性也是非常强的。
所以,父母可以趁此机会好好给孩子灌输一些基本的观念及行为规范,那么,往往这时候,就可以收到孩子最佳的效果。而等孩子到了10几岁的时候,孩子有可能就会进入叛逆期,开始有了自我独立的思想,这个时候就会更容易和父母产生各种冲突。
父母应该也听过这个俗语:“3岁看大,5岁看老。”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提醒我们,从小就要注意个人的品德和个性的培养。因为品德和个性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成败,而我们品德和个性的形成,往往就是从出生以后就开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因为多数人的品德和个性,从小就已经定型了。有些父母以为等孩子长大一点,或者是上学之后再教他会显得更容易一点,然而不知道的是,到了那个时候再去教的话,我认为已经为时已晚了。如果品德和个性从小已经养成了的话,以后也并不容易改掉的。
教育孩子要趁早
还有的时候大家也会有这种感觉,就是有些孩子小学的时候,功课就很不错,品德又好,而且在学校又守规矩,10几年后能够顺利的读大学,关键这个孩子的还是这样的人。而且当大家十几年过去了,开同学聚会的时候,发现每个同学都还是当初在学校的那个样子。
这就足以能够说明,一个人从小就已“定型”的话,那么,他的这一生都很难发生改变。
比如:就像刚刚上面所说的孩子一样,小时候什么样,长大了还是什么样;还有调皮捣蛋的孩子,小时候就已经把这个习惯养成了的话,那么,长大了也绝对是习惯不好的孩子。当然有的人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改变自己,但是,我相信,这绝对只是少数部分的人。
就比如案例三中的小雯的妈妈,我想肯定是没有趁小雯小的时候教她整理房间。总觉得那时候的孩子还小,于是就不忍心教孩字整理卫生,导致家长老是帮孩子清洁打扫。
直到现在小雯15岁了,妈妈也觉得她已经这么长大了,应该要学会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了,但是,突然发现,现在这个时候的小雯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也就肯定不会这么容易去接受妈妈的管教了。
相反的我们发现,茜茜的妈妈从茜茜5岁时就开始教她要整理房间和保洁放假,而茜茜也很相信妈妈,这时候就会很容易的去接受妈妈的教导。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想象,茜茜长大后一定会是一个懂得保持干净整洁的女孩子。
所以,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赶早,趁这个时候,你对孩子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时,就要学会灌输他成功的特质。不要老是想着孩子还小,不会做或者是不忍心孩子做,总是想着等孩子长大一点再说,其实这种思想是特错大错的。
教育孩子要趁早
最后,我们通过以上三个案例,可以得知,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忽视你在孩子身上可以施展的影响力。
因为生活中所有的孩子,就像一块未雕琢的璞玉一样,而父母就是孩子点石成金的魔术师,只要你带领他往正确的方向去走,那么我相信,自然就会遵循着自己的本质发光、发亮。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就应该趁孩子能够被雕琢的时候,给孩子正向的力量,教导孩子成功的特质,那么孩子在未来的时候,他绝对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