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智慧父母成就孩子一生(父母得体的退出,孩子才能成长)
几年前有一则新闻,上海一女研究生带母上学,两个月后却在寝室自缢身亡。而把她逼上绝路的,恰恰是其亲生母亲。母亲始终如水蛭般紧紧缠着女儿,强行住进她的宿舍,多次干扰她的求学和求职,导致女孩最后只能以死来求解脱。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纪伯伦在《你的孩?其实不是你的孩?》一诗中,提醒每一位父母,虽然是父母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但子女并非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有着独特的灵魂,最终也会如离弦之箭,离开父母,奔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育儿最大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当孩子年幼时,父母给予足够的陪伴和爱,更表现为在孩子生命中几个关键点,父母能恰时退出,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
01.3岁退出餐桌
家长追着3岁多孩子喂饭的场景十分常见,但此举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根据“埃里克森同一性理论”,3-6岁是孩子自主性萌发阶段。若此时孩子的自主探索行为得到鼓励,将来他更可能成长为一个主动、负责的人。
吃饭是生存的基本技能,孩子尝试自己吃饭,就是在感受自我力量。他可能会将餐桌弄乱,可能会偏食,也可能会吃得不多,若父母能忍住不插手,便能让孩子通过习得吃饭这件事,获得成就感和掌控感。
02. 5岁退出卧室
5-6岁是训练儿童独自入睡的最佳年龄阶段。5岁多的孩子,开始有了独立意识。
父母可以在睡前多陪伴,给孩子讲故事,读绘本,让孩子在满满的爱意中入睡。
也许孩子会害怕,会抗拒,父母则需温柔而坚定,可以等孩子入睡后再离开,也可以先不关房门。
父母无需太过焦虑,孩子远比父母想象的更勇敢。
03. 6岁退出浴室
从儿童发展规律来说,孩子3岁多进入俄狄浦斯期,开始萌芽性别意识,7岁左右基本发育成熟。
6岁以后,父母就可以慢慢得不再帮孩子洗澡了,而应在孩子洗澡时,关上浴室门。
同时,父母需要给孩子普及两性知识,让孩子清楚身体的边界和对隐私部位的保护。
04. 8岁退出私人空间
8岁的孩子,开始摆脱童年的稚气,也有了自己的隐私和秘密。
社会心理学家斯凯勒·霍克教授指出:“隐私,是发展出独立人格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关键因素。”
父母往往希望孩子对自己毫无保留,但这样的“亲密无间”未必是好事。若父母缺乏边界意识,过度干涉,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伤害。
05. 12岁适当退出厨房
教育部新规:中小学生2022年9月起要开始学习做饭。
为何如此规定?
首先,做饭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把饭做好并非易事,不仅需要统筹能力和动手的能力,还需要用心、认真,这些能力均可迁移到学习或其他方面。
其次,孩子在学做饭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平日父母准备三餐的辛苦,从而更感谢父母。
适当退出厨房,父母更容易培养出能力强且懂事的孩子。
06. 13岁适当退出家务
天才儿童魏永康17岁考入中科院,成为一名硕博连读生,却在三年后因生活无法自理被迫退学。
当年父母为让他专心读书,包揽一切家务,没想到此举却给孩子人生埋下隐患。
常言道:“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让孩子学做家务,就是为了让孩子无论将来遭遇什么,都拥有独立生存的技能。
07. 18岁退出选择
哲学家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中写道:“教育的目标就是自立。”而自立的首要条件则是“能独立做出选择”。
很多父母如同“直升机”或“扫雪机”,害怕孩子做出错误决定,担忧他们遭遇挫折,随时准备干涉。
但是这类行为,背后则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既会削弱孩子生活的热情和勇气,又易引发孩子叛逆和亲子冲突。毕竟,没人愿意过“被安排”的一生。
好的父母,应在孩子成人之际,给予信任和尊重,将选择权交给孩子。
08. 婚后退出孩子家庭
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中国式婚姻,如同一张床上睡了6个人。如此拥挤,何来幸福?
父母若不想培养“妈宝男/女”抑或“巨婴”,就需要有清晰的边界感。
对于孩子,夫妻关系永远是最重要的。
当孩子业已成家立业,父母最好的爱,就是退出孩子的家庭。让年轻人过他们想要的生活,父母也好好安享晚年。两代人互不干涉,彼此祝福,这便是最理想的状态。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到:“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
父母倾其所能,就是为了有一天,孩子能更容易离开家庭,在外面世界闯出一片天地。而父母,则远远看着他们消失在路的尽头,然后告诉自己,不必追。
好的父母,让孩子童年时不匮乏,成年时不束缚。
好的亲子关系,是挂念、守望,更是放手、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