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孩子网瘾什么时候能好?
“孩子迷上网游,没日没夜的,啥时候能好呢?”这是我们的一些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们的真实回答。
青少年对于网络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一旦孩子接触网络,却又没有能力形成合理的约束,也就很容易沉迷其中。
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孩子本身的原因外,家长的引导教育是很重要的。
网络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把网络当成洪水猛兽,所以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进行适当的网络使用,合理控制上网时间。
但是,合理控制上网时间,远离网络成瘾的关键是建立起上网的条件反射,家长能够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帮助孩子学会合理规划上网时间。
作者介绍了一个网瘾少年的案例:
孩子上初三,由于学习压力大,出现情绪低落、消沉、发脾气、沉默,成绩下滑,厌学,他喜欢上网玩游戏,在家里,经常因为学业与父母发生冲突,出现敌对情绪。父亲多次与孩子沟通,但收效甚微。
有一天,父亲终于明白了孩子的情绪问题出在哪里,在努力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将所有的门窗紧闭,只留一道完好的空间,一个人在房间里玩游戏,想靠着墙壁思考,反省,当天晚上失眠,白天没精神,什么也没学到,这个问题,在废寝忘食,他突然开启了思考模式。
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生活不能改变,只好在监狱里学习,学会了放松。后来他决定效仿日本娱乐,为自己所用的电脑游戏做出了许多好玩的事。
就这样,以这样的方式,他学会了游戏,也对游戏产生了兴趣,在这个世界上,游戏就是他的全部。
我们需要用爱去浇灌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在中国家长中,唯独有少数精英家长,愿意花大量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他们不会去管孩子的学习,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了。但事实上,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要让老师管好自己的孩子了。
班主任的职责,是让孩子学习成绩提高,掌握知识,培养好习惯,配合好教师,而不是把孩子送到补习班里去。
这是一个由“教育”决定的事情。
所以,他们认为:
要想让孩子自觉、主动、不玩手机,首先家长必须自己首先要做到。
那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为什么很多家长在“双减”下,仍把教育当做一种投资?
那是因为:
首先,高学历家长往往在教育上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高学历家长更加注重自身教育水平。
那么,高学历家长又会如何教育孩子呢?
上海有位律师事务所的一位律师,他与自己的儿子签订了一份“倾听协议”。
协议里写道:
每周末他和妻子带着儿子去旅行,享受特殊的亲子时光;
每天陪伴儿子做运动,让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产生交流和沟通。
这份协议在当地的公租房内张贴,因为他是孩子的父亲,这位父亲觉得这位律师,对孩子严厉,希望孩子能理解;
当孩子的父亲看到了这位律师,也选择理解了,他说:
“我是真的很理解这位父亲的心情,但是,孩子的教育是头等大事,不应该因为工作忙而缺席,希望给孩子更多的陪伴。”
心理学家说:
父母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是孩子形成安全感的基础,也是给孩子最好的心理滋养。
01
心理上的缺失,往往是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心
前不久热播剧《以家人之名》里的齐明月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羡慕的小女孩。
从小,妈妈就要求她要乖巧,学习成绩好,考上好大学,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虽然妈妈一直以来都是鼓励她的,但妈妈从来不曾答应过她,哪怕自己考了第二名,妈妈也会给她什么奖励。
在妈妈的严格要求下,齐明月做事总是不敢逾越,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有一次,她想要自己的玩具,但妈妈不允许,所以她就撒谎说是同学弄丢了。
妈妈说:“这个玩具没关系,下次再买,就给你买吧!”
后来,齐明月开始骗父母,甚至撒谎骗妈妈说是同学弄丢的。
这件事直到,齐明月已经年长达两年。
一直在向父母索取“爱”
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经常被父母忽视,是一种什么体验?
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说: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妈妈不爱自己,她好在妈妈从来不说自己的感受。
而对自己的感受,从来不关心。
她希望妈妈能够理解自己,关心她,但总是用“为你好”来“掌控”妈妈的生活。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