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4岁每天通宵玩手机怎么办?
前几天,接到一位妈妈的咨询。
说自己16岁的儿子从来不玩手机。
明明他没玩手机,但是躺在床上的时候,居然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儿子醒来,但是整个人精神萎靡不振。
抱着手机玩游戏,没睡,还没吃早饭。
此时妈妈又开始着急了,每天都这样唠叨催催促,拉长了孩子和妈妈的距离。
一天早上,妈妈到儿子房间,用一个食指指着儿子,把儿子的手机指给他。
儿子下意识的说,就是给你玩的,我再玩一会儿。
儿子说,妈妈,我再玩一会儿。
我说,妈妈马上给你看。
结果他拿起手机,就开始玩游戏。
我只能苦口婆心的劝说,告诉他这样玩游戏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影响学习,不如改掉玩游戏的毛病,
让自己在玩的过程中找到另一个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
04
第五天:让孩子看到全局,有些人吃了亏
家长们经常看到孩子吃了一些亏,就开始大包大揽,
甚至有的家长会把自己的意愿全部强加在孩子身上,
让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一旦孩子有了危险发生危险,他们便找最好的方式来承担,来保护自己。
其实我也曾经听过这样的话: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如果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我会觉得很失望,因为这是父母强加在我身上的。”
这样的想法真的挺可笑,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听父母的,小时候,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需求被父母看到了,都会顺着父母的心意来,
因为父母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说,只要我们遵守,就能得到想要的,
一旦妥协,就会把父母的要求当作理所当然的。
这种做法除了让父母失望,并不能保护自己,还会伤害到孩子的安全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有的孩子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值得被爱”。
2、对孩子过度保护
当孩子面对陌生人时,会手足无措,也会觉得自己的身后没人能保护自己,
总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从而会害怕被别人拒绝,害怕自己做的不好,害怕被父母抛弃。
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以此来达到自己不被他人看好的目的。
如果父母要强对孩子的“欺负”行为施以“棍棒教育”,他可能会被打得更加严重,
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从而不再相信任何人。
3、喜欢“宅”在家
孩子的性格特征、情绪
受家庭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因素影响,若父母一味地给孩子““贴标签”,总是觉得孩子的性格没有特别之处,孩子怎么可能是个性格健全的人呢?
比如孩子总是待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很少出去和同龄人交往,一时间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和其他人并不一样。
另外,父母的语言暴力,也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
比如有些父母经常在孩子上学前就告诉他们“你好好学习,别的小朋友都在玩,你就不能玩。”
“你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要做小动作。”
“看了你写的字,能不能快点过去看看?”
……
可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像是“紧箍咒”一般,让他觉得自己在父母心中是没有存在的。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孤僻的性格。
因此,父母要学会避免吼叫式教育,学会“积极暂停”,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比如:
孩子的玩具被抢了,父母可以对孩子说:“玩具被抢了,你心里很难过吧。”
孩子输了,父母可以对孩子说:“没关系,下次再赢回来,爸爸妈妈会帮助你的。”
父母总是一味要求孩子安静听话,不允许孩子哭、不允许孩子发脾气,只会让孩子从内心抗拒父母。
父母给孩子的爱是能够表达的,而不是让孩子成为情绪的傀儡。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爱呢?
1、学会倾听,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
其实,真正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爱和被重视。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能够充分的去倾听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感受,并且给孩子足够的重视,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更加信任父母,也会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
2、感同身受,感同身受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情绪,自己也是一阵狂风暴雨,很担心和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话,叛逆心理更加严重。
其实,当我们带着情绪去看待孩子的情绪时,就会觉得孩子真的很执拗。
这也是我们对孩子情绪的一种误区,只有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理解他们,帮他们解决问题。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