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孩子玩手机,玩游戏,是一种令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到了晚上,孩子的时间都是“战斗”之中,更让人心烦意乱。
手机当然成了让家长们“头疼”的难题,就比如为了让孩子早点睡觉,除了让孩子被动的按时睡觉以外,会有各种各样的玩法和诱惑。
家长对此普遍认为,这些方法和看法可以让孩子不玩游戏,但最后却产生了“禁果效应”。
父母们越是阻止孩子玩手机,孩子越是想要玩手机
随着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大人对孩子玩手机都抱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执着。孩子更是在父母的各种严防死守下,更加变本加厉,只要手机一响,就立马逃逸和“低头”。
显然,孩子沉迷手机已经成为了一个共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却被很多家长忽视了。
前几天在小区的散步,碰到一对父子。
孩子拿着手机玩游戏,爸爸在一旁监督,
结果儿子突然转身喊了一句:“我就知道,手机,要是你们不给我买,我就不学习!”
说完,还不忘拿起一旁的手机。
可是儿子怎么都不肯放下,
大声威胁着:“你要是不给我手机,我就不学习!”
最后,这位爸爸实在忍不住,狠狠地摔了儿子手里的手机,
但是结果呢?
儿子立马停止了哭泣,拿起了手机,看了一眼就去做作业去了。
前阵子,我们回乡下老家的时候,还看到过这样一幕:
一个女孩拿着本子追着前面的一个男孩,
男孩不知道躲避,
一脚踢向自己的爸爸。
爸爸赶紧将男孩的举动和手机夺下来,
然后告诉男孩:“如果你再这样的话,我就打断你的腿!”
男孩转身就走,女孩坐在地上无力地哭嚎啕大哭。
女孩的妈妈也因为心疼男孩而拦住男孩,
只见男孩的妈妈拉着男孩的手臂站在女孩身边,
嘴里念叨着:“这个孩子好可怜,
别哭了!”
但妈妈并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
而是一直在笑着。
女孩伸出手去拥抱男孩,
而男孩的妈妈,
则默默地将双手抱在胸前,
一句话也没有说。
什么时候家长会注意到孩子,
不再是那个温柔的妈妈,
而是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的妈妈,
有一种冷叫叫做妈妈觉得我冷。
这样的妈妈是不是特别熟悉呢?
在我们身边,
这样的父母总是以爱之名,
来伤害着我们的孩子,
来伤害着我们的感情。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情感是从父母那里传过来的。
你的情绪越稳定,
孩子越有安全感;
你越平和,
孩子越有安全感。
心理学上认为:
人的情绪能量比平时的任何年龄阶段都大,
而人在成熟的过程中,
有着生理成熟的标志性作用,
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情,
从而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情感的认同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情感和信任感,
就像是一场情感联结的碰撞。
他们能够敏锐地发现父母是如何尊重他们的,
在成长过程中,每一次情感的碰撞都能促进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探索。
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给予孩子的就是“懂事”,
没有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孩子,
会慢慢地以自我为中心,
在他们的眼中,
似乎只有懂事、乖巧、隐忍的“好孩子”才是好孩子,
对他们而言,
失去了自我,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亲子关系变成了情感的对抗,
孩子的内心开始形成了强烈的自我,
孩子越大,与父母的关系越差,
这就是因为父母没有从孩子的思维中看到他们的自我。
身为父母,
应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
到底是什么让孩子那么恐惧、那么难受,
那么纠结,
那么无助,那么无助,
而且孩子又不得不成为父母的“出气筒”。
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反感父母?
因为他们觉得父母不懂自己。
父母说他乖,
他就会反感。
于是就有了父母说孩子不听话,
我们来说“青春期”,
那么孩子说“不听话”,
其实也是他在乎自己的“权利”。
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
我们觉得孩子不听话,
其实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为自己做事,
父母希望孩子能够看到自己的事情,
希望孩子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孩子小的时候,
我们就要给孩子植入这样一个观念:
因为这是你的事情,你要对自己负责。
当孩子长大了,
他能够“对自己负责”,
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意识,
这就是成长过程中最初对自己“自我负责”的觉醒。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