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手机怎么办
家长需要注意什么?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单纯的,玩手机的时间也不长,孩子也就爱玩手机,但事实并非如此。
今天我的朋友跟我说,她家的孩子最近就沉迷于手机,每次去她家都能看到孩子在玩手机,和她一起玩的孩子要么大哭,要么躲在角落里一声不吭。这让她感到十分的担忧,不知道该不该让孩子玩手机。
但是事实上,孩子玩手机不仅仅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大脑发育,我们会发现现在很多孩子都有颈椎问题,最近这几年因为玩手机而被医院就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因为长时间玩手机导致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手机所吸引,没有注意力就会影响到身体发育,家长要多注意。
1.
养成不健康的习惯
手机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尤其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中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其中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比较活泼,而有些孩子则比较活泼,非常的沉默寡言,有些孩子很有可能在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过程中,导致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失去兴趣,甚至是导致性格发生变化。
2.
手机可以方便快捷地寻找生活中的存在感,它可以让孩子获得短暂的快乐,但是一旦离开了手机,孩子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一点也不想离开手机。
3.
手机里有动画片,但是孩子不喜欢看,父母可以给孩子找一些比较简单的动画片或者是一些益智类的游戏,让孩子能够接受画面和故事的刺激。
4.
手机里的信息量大,对于没有自制力的孩子来说,很容易让孩子沉迷于手机,一旦沉迷手机,很难再改正。
三、家长该如何防止孩子手机上瘾?
1.
尽可能晚的让孩子接触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
孩子上学前尽量不要给孩子玩太多的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当孩子上学后,有了一定的自制力,再慢慢培养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
2.
尽可能晚的让孩子接触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
孩子上学前尽量不要给孩子玩太多的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当孩子上学后,有了一定的自制力,再慢慢培养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
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应该注意手机的定时定点,要清楚这个时间是写作业还是玩手机。如果是用手机学习,家长最好把手机设置成静音或震动模式。
3.
如果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写作业,家长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引导孩子完成作业,不要干扰孩子。
4.
如果孩子用手机玩游戏时,家长也可以在一旁监督孩子,防止孩子模仿家长的行为。
5.
给孩子制定规则,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合理安排时间。
对于孩子玩手机的问题,家长可以和孩子达成协议,什么时间可以玩,可以玩多长时间,如果孩子达到了时间要求,就可以适当的给孩子奖励,如果孩子超出约定时间,家长就需要及时的干预。
很多孩子沉迷于手机,上瘾多半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放纵。
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戒掉“手机瘾”呢?
1. 正确的陪伴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陪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家长没有做好榜样,那么孩子自身的是非观念就会变差,认为自己就是“手机控”,如果家长想要孩子戒掉手机瘾,那么家长就应该适当的减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的时间,而不是要求孩子尽量不玩手机。
2. 孩子哭闹时,家长不拿手机哄
孩子就会在地上打滚,所以家长要么及时回应,要么对孩子进行冷处理,而在这种冷处理的时候,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到他的情绪,然后及时的给他安抚,并且告诉他妈妈现在很生气,需要冷静一会儿。
3. 和孩子一起商定好的规则
很多家长因为小孩哭闹就妥协,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就让他哭闹,这种方法是不对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就会觉得没有面子,所以家长应该和孩子商定好的规则,这样他就会知道,自己哭闹也没有用,下次还有用的更好。
对于小孩子来说,孩子的要求不一定要什么样的,家长可以给他买什么样的东西,但是要清楚他是需要得到满足的,孩子在用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家长要做的就是满足他,不要强迫他。
4. 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对于情绪起伏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这就是引导孩子的方式。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的时候,我们要清楚孩子表达的是什么,比如说,我们可以告诉他:"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你是不是因为玩具被抢了之后很伤心?还是觉得很不开心呢?"
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也就是家长要去了解孩子表达的内容,不要让孩子觉得,家长只是一个发泄,而不是理解他,不要去帮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