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玩手机后的反思
1、孩子生病了,家长自己不玩手机了吗?
不少家长把孩子的手机当成了放松的手段,认为只要孩子不哭闹,不缠着家长就能拿到手机。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曾经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
孩子每天玩手机1小时以上,三个月视力就可以从1.0下降到0.5左右。
另外,沉迷于手机的孩子常常会对运动锻炼表现出消极态度,导致运动能力低下,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手机让孩子患上抑郁症
有专家表示,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越喜欢宅在家里的人,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就越高,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比例远高于一般孩子。
手机损伤脑神经
孩子的生理构造和生理形态与成人不同,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电设备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对儿童神经系统的伤害远大于成人,过度接触电磁波辐射对儿童健康状况和认知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手机耽误孩子学习
喜欢玩手机的孩子,习惯了手机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信息,对知识学习感到鼓噪乏味,学习成绩下降,受到指责后更需要在手机网络里找到慰藉,形成恶性循环之后,孩子逐渐丧失求知欲,产生厌学情绪。整天沉迷于手机世界里,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必然下滑。
容易导致睡眠不足
孩子的睡眠是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睡眠是影响孩子成绩的关键因素。
孩子的学习需要睡眠,但现在很多孩子由于课业忙,晚上也要自学,很难做到按时睡觉,长期下去,会造成生物钟严重紊乱,导致孩子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孩子晚上看手机,沉迷于网络小说,无心学习,这些不良习惯会导致孩子成绩下降。
我朋友的女儿小帆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一直是老师和家长口中的好学生,周围朋友的羡慕嫉妒,家长也经常向我讨要手机,以至于我朋友给她的孩子却偷偷拿了她的手机。
小帆手机是用来做作业的,主要用于上课玩手机,但现在他每次都会趁着父母不注意时偷偷玩,到了晚上十一二点还偷偷玩。为此我朋友没少向我抱怨。但最近,她发现小帆偷偷玩手机后竟然还偷偷玩。
他们怀疑小帆在玩手机,但我朋友想了想,小帆已经很久没有拿起过手机,我们也很少再看过手机,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信息。但他们又担心孩子的眼睛被手机毁坏了,所以一直在找方法,找方法。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毕竟孩子现在年纪小,能戒掉游戏是很大概率的事。我朋友也说,如果孩子的心思不在学习上,以后很难有出息。但我们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指责他们,毕竟是他们,他们的人生都是他们自己的,我们只有给他们一些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样学习的能力才是他们能学起来的。他们未来才有机会在大城市里立足于社会。
我们大多数家长都是这样的想法,只是找了一个借口,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他们才会在大城市里打工,或者在大城市里买房子。总觉得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但是自己给孩子补课,孩子自己也补课,只是做的这些题目不是特别有道理。他们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当他们成绩不好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也是很难受的,也是需要被安慰的。
我要对这个问题表示同情。首先要去接纳孩子,然后才会去和孩子分析这个问题。要去理解孩子的内心,所以父母首先要去接纳孩子的情感。当孩子的情感受到父母的关注时,他们才会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就会感受到父母是真的想帮助他们的,父母也是愿意去理解他们的。当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后,他们才会感到自己的存在,才会更加的感受到幸福。
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个好的父母会懂得体谅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他的需求是要更加的自由,也就是要有更多的边界和自主选择权。这样的父母才会让孩子的安全感得到充分的满足,才会更愿意去接纳父母。
而父母如果能理解孩子的感受,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进行积极地引导,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共情能力”,是人们共同关注自己和别人的重要因素。这种能力将在青春期的时候慢慢地延伸到一生中,他的意识,以及我们对世界的理解,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的心中,这些能力将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最后,再给家长推荐一首《小欢喜》: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平安。但爱孩子不是什么都能做到的,更不是什么都能做到的。
要做好孩子青春期的引导,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孩子真的需要我们的陪伴,不是管束,也不是控制,我们需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想,去做自己的事情,去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二,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我们的私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