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通宵玩手机家长向谁投诉?
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预防、报告、保管发现异常情况等。
昨天,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部署做好相关工作。通知要求,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做好“手机管理”,真的有那么难吗?
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对于孩子们来说,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手机。特别是假期里,更是如此。
疫情期间,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看直播、刷视频、看小说,几乎成了他们使用电子产品的标配。
网络的便利性在“诱惑”面前,成年人都难以抵挡,更何况是一个孩子。
一刀切了解孩子的用眼习惯,阻断了孩子与网络的联系。
不允许孩子用电子产品玩游戏,等于阻断了孩子与外界的联系。
我们会发现,父母把手机一扔,孩子打开手机就立刻沉迷在目不转睛地迷恋上了游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父母把手机藏起来,但孩子找到手机后就会沉迷其中。
正如文章开头的那位父亲,孩子沉迷游戏,也是因为他自己觉得对他没有用。
他一直盯着手机,孩子便秘睡不好、脾气暴躁,越来越不爱学习,最后孩子精神也越来越差,只考了一个专科学校。
想让孩子自觉远离游戏,我们一定要了解孩子沉迷的原因。
01
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
实际上,孩子沉迷游戏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逃避现实
有些孩子在游戏中得到了成就感,和朋友在一起玩耍,有些孩子因为在游戏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会感觉到自己很厉害,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信。
2. 游戏可以释放压力
很多孩子之所以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存在感,比如说:“在学校里面,我不被别人评价,感觉自己是个废物。”
3. 游戏里有朋友
游戏里有朋友,在游戏里有很多人际关系,即使自己在游戏中也能和他们侃侃侃而谈,说一说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游戏中的任务与任务,一起玩,就是在建立起自己在现实中的人际网络世界。
如果孩子喜欢在游戏中交友,在游戏中找到相似的朋友,在游戏中获得归属感,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的归属感,父母对孩子的认可和陪伴,就是他们得到的最好的证明。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找不到朋友,游戏可以提供他们亲密的心理支持,成就感、认同感等。
所以,孩子在游戏中能找到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自然就会把时间投入到虚拟世界中。
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时候,孩子沉迷游戏,并不是因为游戏本身的吸引人,而是游戏能带给孩子成就感、价值感和满足感。
所以,孩子大了之后,在学习上的成就感,才会一点点磨掉他的成就感。
那些网络游戏能带给孩子的东西,比如成就感、归属感、自主感。
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他能体会到,自己通过游戏获得的成就感、归属感,这些东西,都可以从虚拟世界中找到。
当他在现实世界里,能够获得成就感、自信、满足感、满足感时,他就不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游戏上,因为他在现实中能获得的成就感,远远高于游戏带来的成就感。
相反,如果在家庭中,家人给予孩子的是关心和爱,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是关注和爱,那么他就不会在虚拟世界中去寻求了。
03
对于沉迷手机的孩子
如何让孩子远离手机呢?
1.给予替代品
当孩子喜欢上一个游戏,或者一个活动时,不要简单粗暴的阻止孩子,而是陪孩子一起玩,陪孩子做有意义的事,建立孩子内心的归属感。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这样的陪孩子孩子会对孩子一点帮助也没有,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被尊重,需要被陪伴。
当孩子在身边的时候,放下手机去陪陪孩子,去关心孩子的感受,陪伴孩子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工作,和孩子有情感上的互动,经常带着孩子去户外运动,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
2.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陪伴
很多孩子会沉迷于游戏中不能自拔,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缺少的陪伴。
孩子其实不是需要陪伴的,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做到陪伴孩子,只是利用工作忙的时间去玩手机。
有的家长下班回来,就直接把手机丢给孩子,自己就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
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爱好,让孩子发现比手机更有趣的东西。
平时带着孩子去公园、动物园,亲近大自然,多参加户外活动。
鼓励孩子多看书,尤其是一些优秀的图书绘本故事。
平时多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找到孩子的兴趣点,然后再去培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