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孩子玩手机被父亲打了一巴掌
男孩小浩是11岁的男孩子,今年是9月份进入初中的。当天下午,父亲接到孩子的班主任老师的电话,说孩子和母亲偷偷在房间玩手机。接到电话后,父亲急忙赶回去,发现孩子一直躲在床底下玩手机。
后来,父亲从学校打来电话,说小浩已经跳楼了。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老师在电话中说:孩子上课玩手机,被老师发现了。
小浩的父亲马上跑到学校,找到老师,老师和班主任沟通了一下情况,才知道是因为孩子玩手机。
男孩说:“他跟他妈妈说了,我妈妈打我。”
老师当时没有责怪他,而是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回答:“因为你对我不信任,我说了什么他都不相信。”
回到家,他又把自己关在房间,不肯跟妈妈沟通。
后来,妈妈在老师的建议下,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给孩子换了个环境。
同时,她也注意到自己与孩子沟通的语气,总是命令式的口气,这让他感到很不舒服。
所以,他有时候会跟妈妈说一些消极的话,以此来保护自己,让妈妈感觉到自己的情绪不受自己控制。
后来,妈妈的刻意练习,让他慢慢放下了对妈妈的防御,开始主动跟妈妈沟通。
那天,他对妈妈说:“我好像长大了,我不再是小孩子了,请问你更喜欢我一些吗?”
听到这个答案,妈妈哑然失笑,也许是被儿子的话触动了。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很多家长习惯了居高临下的“命令式”说话,并没有从内心尊重孩子的意见,并且随时随地告诫孩子,不许孩子做这个,不许孩子做那个,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因此很抗拒父母的靠近。
父母喋喋喋不休的唠叨,可能会让孩子关闭了和父母交流的心门,从此以后,不会再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也不再对父母敞开心扉。
其实,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并不是通过交流变得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双方互相了解,了解彼此的想法。父母应该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和真实想法。
2、懂得引导
“你好,宝贝”、“这个词好吗?你从什么时候学会的,”“你想要什么?你想要什么?”“宝贝,你想吃什么?”父母不要一直叨叨叨叨的,而是应该结合孩子的喜好,引导孩子,跟孩子一起想出来。而不是直接否定,孩子需要什么,你就去帮他买什么。让孩子产生共鸣。
当你带孩子走出家门的时候,你应该注意观察孩子,在哪里摔倒了,哪里疼,哪里疼,并且马上站起来,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去解决。
如果孩子的活动也是我们可以邀请孩子参与的,孩子自然就会比较容易接受。
这种互动的方式,也可以让孩子打开心扉,也能让孩子在社交活动中变得更加自信,更加自如的融入群体。
3. 表达自我
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限的,要想孩子能够主动的表达自我,那么,我们家长就要做出相应的事情。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表达自己的词汇,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比如,家长可以经常对孩子说:“宝宝,你穿上衣服真好看,我们快来试试看吧!”
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注,那么,孩子的行为也会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3. 学会看见孩子
很多家长都喜欢用自己的视角看待孩子,为了避免孩子的问题被扣上一个“不懂事”的帽子,家长就会对孩子贴上不懂事、不听话的标签。
其实,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在试探家长的反应,如果家长能够看到孩子的表现,就能及时地回应孩子,在这种“被看见”的体验中,孩子就能够感觉到自己被理解,从而更加尊重父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更加得心应,从而解决问题。
所以,在对孩子进行管教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和家长在不断地发生冲突,在争吵中慢慢地积累经验,对彼此的信任,对孩子的认可和尊重,以及双方的责任感,这些都会慢慢地传递给孩子,从而就能够让孩子慢慢地敞开心扉,也能够在与父母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错误,和父母共同进步,这也是一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
总而言之,家长在面对孩子的管教问题上,与其“咆哮式”,斥责,不如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在错误中助长了不正之风。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