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婆带孩子玩手机的情况时有发生。据小贤介绍,小孩只要周末在家,就会趁她不注意去抱手机玩。不过她并非天生这样,在育儿的过程中,小贤都是一个挺温柔的妈妈,在家大多是奶奶帮忙带孩子。
自从小贤2岁开始,只要小贤一玩手机,小贤妈妈就会一边喊小贤睡觉,一边在被窝里拿着手机玩。
“虽然小贤也很爱玩手机,但是对于孩子,跟他沟通和交流,能试着跟他沟通。”小贤妈妈说。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家有爱玩游戏的孩子,父母要多一些耐心
孩子沉迷手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父母过分的纵容和错误的引导。在《儿童青少年游戏健康游戏行为规范》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要对孩子有爱的能力,要爱护孩子的情感,引导孩子的行为。”
在儿童青少年游戏健康方面,《儿童青少年游戏健康游戏健康游戏行为规范》规定了儿童的游戏时长,建议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多去接触,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健康游戏习惯的目的。
下面是孩子爱玩手机游戏的几大原因:
1. 孩子缺乏自控能力。
我们知道,人天生是冲动性的,只有一点一滴的诱因被触发,才会引发我们的行为。
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在学业上得到足够多的压力,我们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
久而久之,当我们接触游戏的时候,我们就会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也就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行为。
当我们接触游戏的时候,我们就会被游戏的内容所吸引,进而想要去玩。
我们会发现自己越沉迷游戏,我们就越是想要去玩,可是最后我们的控制力就变得越来越差。
2. 孩子在游戏中获得自我价值感。
获得自我价值感的孩子,会有很高的成就感,他们会非常自信,因为他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孩子,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就会不断地被别人批评指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就会不断地被人贬低,特别是成绩好的孩子更容易被父母嫌弃。
3. 孩子容易受别人负面评价。
大多数孩子的负面评价都来源于“我不好”,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都来源于外界,比如父母、老师、同学等,孩子经常处于负面的评价中,就会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变得自卑,甚至引发厌学。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呢?
自我价值感,就是孩子能够判断自己,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并且能够认同自己。因此,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也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指的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是否能够自我感觉良好,而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做事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自我价值感高的人,乐观、自信,积极地看待自己,而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会把自己的失败看作是对别人的失败,看作是别人对他失败。
自我价值感,包括小到学习的目标、人际交往的目标,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有些人即使在社会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很难保证自己的人生过得去,或者说自己的人生立刻被改变。
自我价值感是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也有一个衡量标准,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也需要去承担自我完善的结果,所以自我价值感非常重要。如果孩子总是处在家长的监控之下,他没有做好自己的部分,他就没有得到自己的成长。
04
在正常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给予孩子的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父母给予孩子的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更容易自信、阳光,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而一个缺少关爱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深处,对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都有一个很大的迷茫。
没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家庭环境,是难以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的。
只有给孩子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孩子的内心才会充满阳光,能量,创造,向上向好的方向发展。
而那些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大多都是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的,因为他们有一个专制,强势的爸妈,所以这样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很容易就形成了心理匮乏,想要什么东西都会通过哭闹来得到。
可是,如果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又怎么会有条件,要做什么。
所以,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应该思考一下,自己平时是否给孩子灌输过这种思想。
人如果不注重培养乐观的解释风格,那么也是很难在日后的人生中建立起乐观的解释风格。
《儿科医生育儿经》: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营造一个乐观的成长环境,那么孩子很容易形成悲观的解释风格,以后面对困难时会很容易自卑。
《儿科医生育儿经》:
如果孩子不能克服悲观,就会失去一个乐观的解释风格,孩子就会失去很多机会,也就会成为一个容易暴躁的人。
《美国儿科医生教育孩子的经》:
人对事物的悲观与积极心理学奠基人长时间看待事物消极的现象,就会对消极的解释风格形成一种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