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网瘾离家出走,离家出走,现在到处打工,也不知道他在哪个地方,我很无奈。
据了解,我所在的海口一位出走的同学,今年上初一,为了见网友,他把家里的手机和电脑藏起来,还把门窗锁上,他爷爷奶奶才急着出来找他。
被抓的那位同学趁此机会,反锁房门,哐当一声锁上门。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那时,正在气头上的孩子父母怎么也想不明白,孩子为何会离家出走。
直到民警赶到现场,才了解到,这个孩子的爷爷奶奶对他格外溺爱,什么都依着孩子。
十指不沾阳春白的孩子,
父母更是把他当作手心里的宝。
看到孩子落寞的背影,民警想着这大概是因为父母太过于溺爱,导致孩子缺乏锻炼。
于是,民警便向小男孩的父母提议,让他们节假日时多带孩子出去玩,多鼓励孩子和同龄人一起玩耍。
没想到小男孩的爸爸妈妈却很不情愿地将孩子留在家里,拒绝接受这一请求,并拒绝了其他孩子的邀请。
小男孩的父母开始反思自己,他们后悔了。
02
在父母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为了弥补曾经的缺失,孩子拼命学习,努力做到最好。
可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
许多父母以为,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然而,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百依百顺着孩子,而是给孩子合理的引导。
不要溺爱,也不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更不要让孩子变成温室里的花朵。
严苛的爱,是让孩子变得脆弱的枷锁,也是让孩子变得叛逆的“罪魁祸首”。
宠溺娇惯,不是爱。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卢梭曾说过:
“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殊不知,这些方法都是破坏了孩子的天性。
那些不懂得如何给孩子立规矩的父母,不仅伤害了孩子,也让孩子有了更多的伤害。
给孩子立规矩的正确方式
卢梭曾说,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实际上,这三种方法都是错误的。
01
讲道理,是最无用的教育方式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视频中,女孩拿着一根锯对着弟弟砍,连砍的力气都没有。
女孩的妈妈站在一边,痛哭流涕为的喊:
“你为什么要砍?你真的想砍的话吗?你为什么要杀掉弟弟?”
女孩的声音逐渐响亮:“我不想砍的话,你为什么要逼我砍呢?”
女孩的母亲声嘶力竭的哭喊着:“你知道你弟弟为什么要砍了我吗?你去死吧!”
然后,弟弟就跑了,女孩被警察抓住后,她还在家里大哭,并在家里嚎啕大哭。
孩子的世界,本来就是冰冷的。
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本就充满了矛盾和偏见,他们渴望获得父母的尊重,但却又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原生家庭:如何修正童年的性格缺陷》中说:
“对孩子表达的关爱,要细致入微;
要经常拥抱、抚摸、亲吻,并询问孩子‘是否要爱你’。”
对孩子来说,有了父母的陪伴,就等于有了心理上的安全感,有了妈妈的陪伴,孩子就会觉得:“我是被爱着的,我是被爱着的”。
孩子的叛逆,有时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父母的不良行为,会“打碎”掉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打碎掉孩子“自我”,变成了一个“两面派”。
心理学家马歇尔德韦纳,曾说过一句话:
“当我们不相信孩子的时候,其实是在暗示孩子,他们的沟通方式不正确,也是在测试孩子的模式。”
父母的冷漠,最终会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引发孩子的叛逆。
父母越是对孩子冷漠,孩子的叛逆,就越深,只不过是为了掩盖住内心的真实需求。
孩子的叛逆,源自于父母的“冷漠”
相比之下,知乎上一位网友的回答更加让人揪心:
“从小到大,不管我考得多好,他从来不分豪车多豪华;无论我跟他说什么,他永远都是冷漠的回应。
考的好,他非但不高兴,还皱着眉头,不依不饶地说“这次没考好,下次再努力”。
我问他,怎么做到的?
他说,一次没考好,永远都是一场大不了的考试。
我说,既然这次没考好,下次努力就好了,考不好的话就去换个条件。
但他还是不高兴,“我就是喜欢画画嘛,我觉得没意思。”
“那你觉得画画会考不好吗?”
他又说,“我觉得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