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不帮忙带孩子自己玩手机,在小区楼下小区玩,一玩就是一下午,吃过晚饭,回家后依然饿着肚子,不知道做什么,也不知道孩子究竟要什么。婆婆也不帮忙带孩子,她自己睡在家里,孩子就自己玩,我们说,没有时间陪孩子,手机上的几个游戏也下载了,当时婆婆没干预,手机里的短视频朋友圈有的是儿子自己刷的,婆婆可以用,但是她会用一些有趣的视频。
婆婆做了很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还是通过身边这些实例让人理解,除了手机,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妈妈的陪伴,孩子需要的是妈妈的关爱,特别是妈妈的陪伴,而不是拿着手机的手机玩。
二、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我们只有给孩子制定了规则,有了规则之后,我们才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对于孩子玩手机,我们要制定一些规则,按照规则去执行。比如在约定的时间内不能玩手机,不能看电视,可以做完作业后可以适当玩一会游戏,但是不能超过20分钟等等。
同时,我们要做到要以身作则,树立自己的好榜样,主动放下手机,做到合理安排时间,保持愉悦身心。
三、父母以身作则
《少年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初二的男生,觉得自己的同桌是一个学霸,在一次课间休息,他主动向同桌递给了他一张纸条。
纸条上写着:
为了能和同桌和睦相处,我也要努力学习,争当第一名,这样才是一个好学生。
同桌是一个成绩很好,总是戴着眼镜,瞧不上他,他原本一米八的个头,如今已经长的高高的胡子拉得很少,他戴眼镜了,同学们都很佩戴眼镜。
看着他开朗活泼的样子,同学们都很喜欢跟他做同桌,班主任也很喜欢他,同学们不知道他父母离婚了,但并没有告诉他,他的父母一直在努力地维系他的恋情。
父母也会时不时地打电话过来,询问他的生活,让他难过。
在班主任的劝告下,父母也开始各种向老师保证,让他在家休息,不要去学校,不再打扰到他,一切都按照正常的轨道运转。
只有一个月的时间,王同学再也没有心思去网吧,逃课去网吧。
在那时候,他的父母非常担心,生怕他在学校受欺负,不敢管他,可是在家里又不敢管,怕他会走上歪路。
老师对王同学做了很多心理辅导,除了训斥,从不与他沟通,后来,父母知道了原因,为了让他能安心学习,送他去了衡水中学。
结果,王同学和他的父母对儿子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
必须每天使用手机一小时,在周末的时候,不能用手机。
这一条,是父母给儿子留的,他们万万没想到,平时什么也不干,却比学习成绩还要重要。
李同学父母知道后,不由得在网上找到了一份工作,叫做“保安”。
做保安的人,认识李同学后,就认识了李同学。
结果,不到一年时间,李同学变得很开朗,在所有人看来,这是李同学真正打篮球的爱好。
李同学的父亲又意外发现了,还是李同学口中的“篮球爱好”,不谋而合。
爸爸问了一下他的情况,有没有认识到打架的危害,并且还和李同学一起来讨论这件事情。
李同学说,当时就只是说他打篮球影响学习,实际上并没有影响到其他人,但他的父母却是苦口婆心的,希望他能多打篮球,认识到男子汉锋芒毕露。
后来在一次次的经历、教训、家校共建中,他逐步形成了打篮球的习惯。
李同学,那个男生外表高大俊帅,但内心却很自卑,他曾勇敢的告诉爸妈,他要留级考博士。
父母会尊重他的想法,允许他在大学里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而不是把孩子管得死死的,让他一直混到大学毕业,毕业了才发现自己的学历、能力、眼界都还是很低的。
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如果家长的态度总是用“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你还小,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观念、想法去要求孩子,要求孩子,孩子很可能会因为自我怀疑,变得胆小、懦弱、没主见。
另一方面,如果家长的态度总是居高临下,让孩子感到很不安全,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家长如果总是习惯性地告诉孩子“不行”“不可以”“不要”,结果就是孩子对家长失去了信任感,沟通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尊重孩子
很多家长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擅自擅自做主包办孩子的事情,对孩子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总是不听、不接受。
作为家长,我们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
另外,家长可以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把目光转向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陪着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体会这个世界的美好,这样,孩子的青春期也会更愿意接受家长的引导,并且能够做好准备,迎接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