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总是玩手机?
为什么孩子总是玩手机?
为什么孩子总是喜欢玩手机?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
为什么孩子总是喜欢玩手机?
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
为什么孩子总是贪吃?
为什么孩子总是爱沉迷手机?
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阻止孩子玩手机,可孩子偏偏又离不开手机?
不想毁掉一个孩子,就要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
01
我们之前常说:
“我们父母的心,我们的心,我们的心。”
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为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
他们出生的世界虽然并不富裕,但是一家人的爱依然如故而来。
姐姐和弟弟都很争气,能在学校里排在前三。
弟弟喜欢看电视,写作业也是磨磨蹭蹭蹭,三天两头要上演一场“家庭剧变”。
每天晚上做作业时,都要“母子俩大战”半个小时。
时间就这样耗费着,姐姐变得暴躁,性格也越来越叛逆。
就在姐姐一巴掌下去,两个孩子瞬间暴起,俩人都没哭了。
妈妈觉得自己特别失败,一边骂着孩子,一边痛心疾首地控诉着自己的无能为力。
心理学里有个“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父母们总是担心孩子在青春期犯“熊孩子”,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一旦发现孩子逆反心理出现了,做父母的就要细心观察,孩子究竟是在跟谁学,才能找到突破口,不至于无所适从。
而且,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大多与父母的以下几点息息相关:
第一,父母的期望值过高。
家长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是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双减”之后,孩子们在家庭中的自由受到了约束,松懈怠慢,在家长的监督下,孩子容易养成懒散、散漫的不良习惯。
第二,缺少家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实践活动。
孩子很难在家庭中找到一起进行户外活动的乐趣,平时在家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少了,假期里孩子没有更多机会去接触大自然,自然也就缺少了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
第三,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有效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导致孩子的身心都在遭受着巨大的压力。
第四,是社会环境影响。
在21世纪的今天,孩子们更加早熟、信息化,电子产品充斥着他们的生活,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导致他们很容易沉浸在娱乐节目中无法自拔,因此也就会对这些事物产生误解。
还有很多孩子接触过网络游戏,结果上瘾后,回到现实生活中,就会被消极、堕落、堕落、暴力的价值观给吸引。
有人会说,什么好孩子都是垃圾,为什么不能有些许诺言而同进校园、有些小小年纪就成了危害社会的不良少年?
事实上,上瘾是孩子对外界刺激形成的自我认识,但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长此以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害的。
要知道,父母的管教、教训、限制是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依赖的人格。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这种环境中,由于习惯的制约,孩子就会出现自我保护的倾向,避免过度的沉迷于网络,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父母的引导,有什么样的技巧,可以将孩子的“网瘾”扼杀在摇篮中。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呢?下面给各位爸爸妈妈的建议:
1、让孩子正确使用手机,树立正确的手机观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注意这三点:
一味的说教、唠叨、督促、训斥、指责只会使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烈,沟通效果越来越差。
父母与孩子协商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次数,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如若违反,可以承担家务、一起处理工作等惩罚。
父母要狠下心来,不纵容、不禁止,才能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避免他们对手机产生依赖。
2、丰富孩子的生活
孩子之所以爱玩手机,是因为生活太无聊,除了手机游戏,看书、聊天、玩手机,生活变得枯燥,除了学习什么都不想干,干什么都不感兴趣。
父母应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旅游,让孩子在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获得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3、父母要做好表率,不玩手机的同时也不忘了陪伴孩子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父母精心的呵护、正确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起到表率作用。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机,那么孩子也会有样学样,长此以往,孩子也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慢慢对手机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