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玩手机不让孩子玩手机对吗?
有的家长虽然玩手机,但是对于孩子玩手机的态度却是坚决反对。
在微博上有一位父亲的做法很值得家长们借鉴。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事情是这样的,在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老师和他的孩子站在了墙上。
爸爸说:“你看你儿子,就知道玩手机,明天再考第一。”
结果他儿子考了第一。爸爸就把孩子骂了一顿,还把他的手机扔到了楼下。
等到第二天,孩子还是没起来。
于是爸爸就给他买了一部新手机。
没想到,没几天,他就缠着他爸爸要买新手机。
于是,爸爸就给了他一部旧手机。
没想到,这才几天,儿子居然因为玩手机的事情和爸爸吵了起来。
这还没完没了。
爸爸一怒之下,把他的手机砸了。
没想到,他竟然在手机屏幕上打游戏,还声称要“以死来威胁”。
无奈之下,爸爸只好让儿子签下字,说了一句:“你再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跟你姐姐一样只能去工地搬砖。”
看着爸爸言辞恳切的样子,男孩看着捏着拳头默默的心,是崩溃的,也是可怜的。
为什么父母的话这么难听,因为言而无信啊!
爸爸的态度里藏着对孩子深深的失望,也藏着对孩子深深的恨铁不成钢。
他们看着孩子颓废的样子,看着孩子糟糕的成绩单,都不敢说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有人说,说到做不到,是因为父母太焦虑。
他们明明很爱孩子,可是却用自己的焦虑带动了孩子的焦虑。
曾经有一次,他们用焦虑来强迫孩子吃饭,孩子不吃,他们就觉得孩子没出息,于是把电视关掉,不给孩子吃饭。
孩子因为吃不饱,大哭不止,爷爷连忙带着他往医院跑。
这时候,邻居本来想,爷爷真把孩子吼一顿,让孩子吃不饱,吃出病来,怎么办?
有人说,这样教育孩子是害了孩子。
这话一出,大家都乐了,但是这个时候,什么都变成了一句废话。
而且很多话都是重复了一遍,反复说了三四遍,孩子还是不会。
其实,父母对孩子说的这些话,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只不过就是希望孩子能够体谅自己的苦心。
但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语言暴力,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只会让孩子变成没有担当的巨婴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我们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孩子也不会考虑,去遵守。
因为孩子小时候,他们对父母的模仿,会无意识地复制父母的一言一行。
如果父母身上有一些不良行为,比如爱打人、爱骂人、爱贬低人、爱说谎等,孩子也会用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父母。
很多时候,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行为折射的是父母。
03
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也许是孩子还未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很多时候,父母却给孩子背上了一大堆的锅,孩子越指责父母,父母越焦虑。
就像《小欢喜》中,当英子考了第二名被宋倩看到时,她曾一度崩溃,哭着对妈妈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孩,可你就不要普通的女儿,你就是想要一个学习好的女儿!”
宋倩和英子都非常不理解,原本乖巧懂事听话的英子,为什么会突然想要跳楼呢?
原来,英子的梦想是报考南大的天文系,妈妈却认为那是不可能的,最后拗不过她,同意了她的请求。
本以为这次大考成绩公布后,女儿会变得更加努力学习了,但没想到却因为压力太大,导致成绩不理想,英子患上了抑郁症。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上高三,就应该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而事实上,反而会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适得其反。
压力之下,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曾有一位心理专家曾说过,在中国,每年高考结束之后,都会有很多心理问题出现。
比如,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地上升,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往往会导致他们出现身心失调现象,危害他人生命。
像莉莉,她在高考结束之后,整日关在房间里,无法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情绪的崩溃感越来越强烈,就像是一头发洪水猛兽,大家都躲进了房间,她不知道她为什么突然发泄。
而许多的学生,也曾通过社交媒体,因为一些事情和父母产生矛盾,走上了极端,他们拿起了父母的权威,
用父母的权威来压制住自己。
他们已经习惯了用激将法,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导致事情的发展走向
越来越糟,最后酿成悲剧。
希望父母们能像李先生那样,
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再去苛求孩子。
而是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慢慢自己去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