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的能让孩子不玩手机了?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难题。
有的家长说,孩子不知道大人在玩什么,好像只要他一哭闹,就能拿到手机了。
还有的家长说,自己哄孩子,孩子哭一哭,自己轻松了,就不用管了。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胡可的育儿法,也是我们身边熟悉的“反面教材”。
“陪孩子写作业,自己在一边玩手机。”
“陪孩子出去玩,自己在一边玩手机。”
“陪孩子搭积木,自己在一旁玩手机。”
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出自一个美国家庭,一位父亲,他的千金就是用来陪孩子的。
这位父亲说,自己为了辅导孩子的功课,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但是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积极的心。
他觉得孩子的培养,都是从小事开始的,不需要刻意去培养,顺其自然就好。
“顺其自然”,才能让孩子走出失败的困境。
当孩子有了更大的心理能量,才会在生活的鸡毛蒜皮中找到阳光。
4
爸爸们,放下手机,放下工作,
陪伴孩子快乐的成长吧!
美国教育学家加杜克尔·德雷克斯认为:孩子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叛逆行为,都是在用他特有的方式在向父母抗议。
孩子是有思想的,也是有个性的。
愿望和感受是现实感的一部分,你想要让孩子和你自己想法不一样,先让他去试错,去尝试错误,花时间去陪着孩子一起去探索,去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让孩子获得自我认同感,自我价值感。只有自我价值感高的人,才能拥有更多的自我驱动力。
其次,尊重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在允许的空间内去试错。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培根曾说:“没有自我探索就没有独立的人,一个人的发展就如同一支没有自我驱动力的缆绳,只有自由胡乱的修整,才能让生命拥有自我驱动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个人选择,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学会放手,给孩子自己思考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许很多家长会因为种种原因,把孩子管得死死的,但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真的好吗?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说:“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你认为孩子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孩子并不是你想象的样子。
只是我们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不仅自己的知识匮乏,还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长为人中龙凤,但我们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比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如果我们不想孩子被比较,就不要只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比较,这样的比较只会让孩子的“敌人”变得更加渺小,让孩子变得更加胆小、懦弱。
作为父母,我们要接纳孩子,帮助孩子找到他的优点,在这样的基础上和孩子进行鼓励,让孩子知道,他是最棒的,并且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这会让孩子更加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人生的坎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写到:
很多父母之所以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是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如人,而且自我怀疑的心理会影响孩子一生,让他不自信。
我曾经看过一篇新闻报道,一位10岁男孩因成绩不理想,被妈妈批评之后,扬言要自杀。
跳楼的原因,很简单,他对妈妈说:“我的数学考了零分,语文考了一分。”
妈妈却说:“你要是考零分,你就不用写日记了。”
在孩子的心理健康面前,家长要做的不是否定他,而是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给他一些鼓励。
著名作家刘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家长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个能够承担责任的家。”
所以,把孩子成长的责任还给孩子,让他为自己负责。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将孩子培养成一个积极向上,对自己负责的人呢?
三、转变思想,让孩子独立思考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个时期,他们更希望自己的事自己做主。
但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不听话了,就是和自己对着干,不和自己沟通交流,甚至拒绝和自己交流。
其实,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转变,是因为他们进入了自我意识敏感期。
如果家长能够理解这一点,尊重孩子的“质疑”,理解孩子的行为,那么,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第一个,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
其实孩子的内心也很脆弱,他们也不想成为别人眼中的“坏孩子”。
如果父母能够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那么,孩子就会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也会认真对待父母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