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反驳父母玩手机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妈妈看新闻,爸爸看视频,妈妈刷朋友圈。
因为这个问题,许多父母无奈地说:手机真的会毁了孩子。
但是孩子,这个世界上真的会有几个不爱看书的孩子呢?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都是用手机来打发孩子的,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咕力咕力》的作者丹尼尔·西格尔在他的著作《为什么我们总是失控》中说:
“我们的大脑目前叫杏仁核,也就是大脑的一部分,负责产生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控制冲动等。”
前额叶是人与行动系统之间的重要的神经组织。
而大脑的发育,就是我们的前额叶皮质。
换句话说,孩子就是我们的执行控制区,当孩子前额叶皮质没有发育成熟,我们能做的就是控制孩子的行为。
可是前额叶皮质真的发育好吗?
我看到过不少个妈妈都在聊到:“我家孩子很喜欢看电视,我很担心他上瘾。”
说完之后,我又问:“那如果孩子没有看电视、打游戏,你担心他不玩游戏,还是愿意陪他打游戏呢?”
她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带我去打乒乓球,我在旁边玩各种球,但是爸爸常常坐在旁边看。
我问爸爸:“打乒乓球能锻炼身体,还能锻炼你的肌肉力量吗?”
爸爸说:“不能。”
我又问:“你打乒乓球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锻炼意志力啊,对吗?”
爸爸哑然说:“不能。”
我继续问:“那你希望爸爸此刻是什么样子呢?”
爸爸说:“我希望他不要经常抱着手机,那你看多久就看多久,不然就近视了。”
我又问:“那你想做什么呢?”
爸爸说:“我希望你出去打球,每次打球都要和爸爸在一起,这样才能增强你们的感情。”
我开始和爸爸有了沟通,后来和爸爸说,爸爸也想和我一起打球。
爸爸说:“你知道我也不想打球,可是有时候我也不想当你的爸爸,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很好的爸爸。”
结果,从那以后,我就跟爸爸说,有你这种感觉,我想成为一个很好的爸爸,而且要天天坚持打球,要天天坚持运动。
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
有人说:“希望所有的爸爸妈妈,在面对孩子时,不要动不动就发火,而是要尽量保持理智,多去思考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我们太急于求成,反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
孩子,有时需要被看见。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观察孩子的需求。
这个观察,不是说教,而是用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需求给予耐心回应。
当孩子的需求在父母这里得不到满足,需求被看见、被理解的时候,孩子会通过更高的努力来获取父母的关注。
这里就需要父母的细心观察,在孩子表现好或者开始慢慢进步的时候,及时回应,比如带孩子去公园玩,或者在家里举办生日聚会等等。
如果孩子的需求被看见了,他就会有安全感,对于这种状态的接纳是非常重要的。
二、父母及时地回应,是孩子最好的心理滋养
孩子爱玩手机,一定是因为父母沉迷手机。
只要父母在身边,孩子根本就找不到手机的存在,会选择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只会被手机里的精彩所吸引。
所以,父母不要自己盯着手机,不要老想着孩子安静下来,父母要做的是陪伴孩子一起玩耍。
父母的陪伴和关注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孩子在无聊的时候,便可以随手扔给自己一个手机,他就可以安心地玩了。
三、父母应该注意一下,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沉迷于手机
01. 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只能找其它的方式寻求“温暖”
前不久热播剧《小欢喜》里,乔英子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孩子,她原本喜欢天文,想考上南京的大学,但是,妈妈宋倩反对孩子考清华北大,她对女儿说,因为你没有考清华北大,所以我就把你送到北京。
但是,当英子请求宋倩不要再给她的QQ空间进行“隐私空间”时,宋倩不同意,英子就开玩笑,说,如果你爱我,就送给我一个私人空间。
宋倩觉得很诧异,问“那你能不能每天在你的手机上看抖音,然后给我加个报个班,对不对?”
英子说,可以,但我觉得她不喜欢我这样的沟通方式,因为每次看她这样,我都会制止她,但是她总是会跟我讲条件,比如要买玩具,要买衣服,要出去玩,不给买那些我认为有益的东西。
她觉得我的回答很幼稚,但她却觉得这样很不礼貌,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那个问题。
宋倩是怎么样引领孩子度过青春期的呢?
1
信件法——
信件一:
相信孩子有独立的人格,你可以给她发短信,但要尊重她,要让她有安全感,
信件一隐私的保护,什么事情都给她写下来,信件一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