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玩手机玩游戏,怎么办?
首先,家长先放下手机,给孩子营造一个“全家”的家庭环境。
这个家庭里,父母自己放下手机,孩子才会放下手机,如果家庭中一方都沉迷手机,孩子很难脱身。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其次,不要让孩子沉迷。
很多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家长在孩子面前经常玩手机。很多家长自己下班回到家,也是抱着手机不放。还时不时地发出“ 有人在玩”的声音。这样会给孩子的潜意识里造成影响,更加沉迷于手机。
最后,更不要用手机来奖赏孩子。
当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时,很多家长往往不会承认自己在手机游戏或者游戏中的付出,当孩子指出父母的不足,家长往往会说:“你这个玩游戏的家规是怎么说的?!”
在《少年说》中,五年级的小选手黄同学吐槽父母爱玩手机,他说:“爸爸妈妈妈有时候会在我面前玩手机,为了不让我玩,他们把手机藏在家里,或者直接在我房间门口等我,他们玩手机的时候我就玩手机。”
孩子的话还没说完,妈妈就开始骂人了:“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废物,养了你这么大的人,一点都不懂得感恩!”
孩子听完小猪的话以后,伤心的哭了,她拿起书包走出家门,在小区里转悠了好一阵子,最后还是不小心被爸爸撞到了,脸上看着两只手挣扎在地上,妈妈哭得声嘶力竭:“我都要被你气死了。”
孩子的一句话不仅让我哑口无言,而且让我下定决心从此以后要痛改前非,别再做那个“提线木偶”。
“被人侵犯的感觉”
10岁时,家里有了二胎弟弟,但是我的工作很忙,顾不上孩子。周末的时候,我会带着弟弟去看电视,虽然已经断了电视,但是我和弟弟妹妹看的不是动画片,而是我们大人在忙着工作,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而手机就是我们的电子产品,孩子一个人的时候,突然觉得有点孤单,心里总是想着怎么打发时间。
就像我们同事A在生小孩的时候,虽然没有带孩子去医院看过医生,但是对于孩子看的东西都会比较感兴趣,只要孩子在他们面前拿手机,他们就会毫无顾忌的把玩手机。现在,等到孩子真的不想看了,他们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玩手机了,而是想着怎么打发时间,就会直接把手机带到工作场所,而孩子刚去幼儿园时,他们完全没有这种心理准备,所以家长想要更好的解决孩子这种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第一步,陪伴孩子。
其实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相处是没有任何规则和底线的,很多的事情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们制定规则,但是在制定规则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因为有些事情一旦制定了就有可能产生矛盾,孩子就会因为自己的原因去“叛逃”,所以家长一定要理解孩子在“叛逃”的行为。
比如说,家长可以选择在孩子放学之后去看会手机,或者去参加一些适当的户外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二步,发现孩子有网瘾的苗头时。
很多孩子不仅仅是沉迷于手机,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会去接触网络,但是大部分家长对于网络的防备心过于强烈,一旦孩子触碰了网络就会对孩子采取极端的方式。
比如说,很多家长会因为担心孩子会沉迷网络,于是就禁止孩子接触网络,但是这种做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孩子对网络并不是很好奇,而且孩子一旦接触网络就很容易沉迷其中,而在沉迷的时候,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越来越差。
家长在这个时候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千万不能一味地采取暴力方式来制止孩子,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如何去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不要过度沉迷,只有父母做好榜样作用,孩子才会听从父母的教导,并且根据父母制定的规定来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
2、 教会孩子合理的使用网络
如果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差的话,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会对网络上瘾,那么家长在平时就要给孩子合理的使用网络,让孩子明白网络是可以用来查阅资料,提升自己的知识面的。
3、 学会给孩子一些建议
每一个家长在听到孩子接触网络以后,都会担心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自控力,所以会让孩子也养成网络这种东西。那么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可以让孩子去接触网络,网络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在网络上面和我们交流,家长和孩子进行沟通。孩子如果遇到了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家长要注意在第一时间给孩子解释清楚,让孩子了解到网络上面所说的一些不好的现象,当孩子明白以后,他们也会明白使用网络的正确方式。
4、学会适当的转移
在孩子使用网络的时候,父母要控制住自己的注意力,在孩子使用网络的时候,不要第一时间去打扰,要坐下来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并给予相应的引导,这样才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