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手机一直玩,没有节制,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我觉得首先要明确一点,孩子玩手机是可以的。
首先,手机可以用来学习,而不是用来玩游戏。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其次,孩子可以通过手机玩一些有意思的游戏。
比如,看小说,打网球,跟朋友聊八卦,刷抖音。
这都是手机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用来学习。
再次,手机是一个可以给人带来些娱乐的工具。
所以,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比如,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人们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趋于低龄化。
现在,手机已经成为孩子最亲密的伙伴,就算有时候,孩子想和你说说话,可你的表情,你的肢体动作,都出卖了你的魅力。
孩子沉迷于手机,很多时候,是因为不知道如何使用手机。
所以,趁着孩子还小,一定要多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让孩子意识到手机的可贵,让孩子学会利用手机,为自己塑造一个良好的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成长环境就是家,父母能给孩子做好榜样,那么孩子也会耳濡目染,自然会把手机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结局二
心理学大师克莱尔·费斯汀说:“当孩子确实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尊重别人,甚至对人恨屋,他的行为也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父母应该反思:
是不是自己管得松了,孩子就“收敛”点儿;
是不是自己的管教方式没有对孩子,孩子就““放纵”点儿。
其实,每个孩子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呈现的教育方式也都不同。
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做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将孩子扔给学校就不管了。
02
孩子小时候缺失家庭教育的影响
北青报: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把好这件事情落到实处?
邱老师:
这件事情,其实是可以由家庭教育的影响产生的。
比如说,有些父母对孩子疏于陪伴,与孩子没有建立起到依恋关系;有些父母忙于工作,而孩子主要由老人照顾,或者父母本身对孩子缺乏教育和指导;有些父母亲子关系不融洽,还可能导致孩子染上网瘾;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会降低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会让孩子更加孤僻;孩子的自控力也会比较差;还有的父母感情淡漠,孩子在寄宿学校可能养成“网瘾”;有些孩子被父母逼着加入游戏团队,生活变得混乱,孩子很容易产生“网瘾”;还有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不断地给孩子加码,强行逼孩子跟他们分离,等等。
长期处于“网瘾”的孩子,要么过度的依赖网络,要么过度地依赖网络,一辈子都在网络中度过。
对于孩子的这些问题,父母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成为孩子的学习工具,用不好就会成为孩子生活中的迫害者,用不好就会成为孩子的迫害者。
2、网络是孩子跟父母建立关系的窗口,父母在这场战役中如果成功了,孩子可能就会对父母、对自己负责任性一点。
3、网络是把双刃剑,要把网络变成工具,要把网络变成帮助孩子成长的工具,要把网络变成孩子学习的工具,要把网络变成孩子的飞翔,要把网络变成孩子的飞翔。
4、要把网络变成帮助孩子成长的助手,要把网络变成帮助孩子成长的伙伴,我们要把网络变成孩子学习的主人,要帮助孩子在网络上树立信心。
5、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孩子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确保孩子网络成瘾的关键,网络成瘾的孩子越来越多,这是家长困惑的问题。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网瘾,这是家长们很关心的问题。
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要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首先要解决孩子的人格问题,在学校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家庭问题不仅仅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就会想到学习,那么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该如何做呢?家长们要了解一下:孩子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家庭,孩子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因为教育的核心是家庭。孩子心理问题往往出现在一个家庭中,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照顾和关心,就会在学校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可是,有些父母要么漠视不管,要么放任自流,无法给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让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比如说:厌学、逆反心理、厌学等。而这些情况,在一些家庭中,很常见。在片中,家长们面对孩子成绩下滑、不去上学的行为时,却很容易冲动行事,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已经失败,是学校的失败,是自己教育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