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作文家长对孩子玩手机的限制
1、家长要少玩手机
家长们的一个观念是,现在的智能手机相当普及了,手机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有了手机之后,很多的事情都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有的时候,和孩子们玩闹,有的时候孩子们会偷偷地玩游戏。
由于“手脑不协调”,很多孩子在做一些事情时会不知道怎么,甚至搞不清楚该如何去做,所以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
孩子玩手机成瘾,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那么父母该如何让孩子远离手机呢?
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家长自身要以身作则,尽量少玩手机,
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以免孩子在模仿家长,更不能让孩子模仿手机中的一些游戏或者视频。
比如,在孩子学习生字时,家长可以给孩子看一些简单的动画片,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玩,增强孩子对游戏的兴趣,促进亲子关系。
此外,家长也可以在网上找一些有趣的亲子游戏,吸引孩子一起玩。
这样既能满足孩子对于游戏的需求,也能满足孩子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一举两得。
四、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巧用“心理暗示法”
当孩子不听话时,很多父母会采用严厉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可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效果并不好,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说,如果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采用心理暗示法,那么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往往会更好。
比如以下这5种“心理暗示法”,父母可以试试看。
01
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教育孩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作为父母,需要我们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而父母自身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在孩子面前展现出的行为和思想,往往会影响到孩子,让孩子去模仿,并改正。
美国著名教育家罗伯特.古德曼曾经说过:“如果孩子想要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一个电子产品。”
可以说,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有着优秀的家庭教育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时间观念、人生观、性格形成等都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给他报各种补习班,而是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他喜欢上学习。
一个孩子的未来取决于他是否能够掌握学习力,而父母就是孩子学习力的缔造者。
家庭教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它是贯穿始终的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养料,也是孩子学习生涯的启蒙老师。
作为父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孩子的引路人,做孩子的榜样。
(二)“不把劲儿用在刀刃上”
童年最大的不幸,就是没有了父母的陪伴,许多孩子的性格和人格都会因此变得非常糟糕。
就拿“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在外务工,爷爷奶奶对他格外溺爱,“他要什么我就给他买什么”。父母在家也很少陪伴,当孩子学习不理想,很烦躁,或者跟小伙伴闹别扭,一看到孩子学习不认真,“不听话”“不用功”的时候,就立马暴怒。
孩子虽然乖巧听话,但并不是省心省心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内心是压抑的,渴望通过愤怒爆发出来。
02、有些家长太疼爱孩子了,但很多孩子却没有自己的底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张白纸,父母是他们最初认识世界的人,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人的认知是无意识的,所以父母教育起孩子来,涉及到的方式方法也就会有差异。
最初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为年龄还小,他们对父母的依赖还很强,经常会对父母做出一些攻击性行为。但随着时间慢慢增长,这种攻击性行为就会变成习惯性的行为,这种行为会成为他们唯一的心理依靠。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并且在潜意识中会报复性的使用暴力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但这种习惯性行为不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改变,所以父母应该在这段时间内采取措施,对孩子的天性进行约束,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2、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的缺乏,会让孩子的内心变得更加的敏感,因此,当孩子感到孤独,产生对父母的攻击性行为时,就会变得暴躁、自卑。这种情绪会一直延续到成年后,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性格发展,导致性格变得叛逆不合群。
因此,家长一定要尽早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摆脱来自父母的“情感束缚”,在成年后才能更好的与他人相处。
3、不利于亲子关系
当父母的情感出现了问题时,孩子的情感也会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孩子长大之后,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就会随之被中断,进而会变得更加的脆弱,因此,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加倍的爱。
但是,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孩子无论如何都是自己的孩子,就像是自己的“附属品”一样,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的“情感勒索”往往也是基于自身的担心、不信任、不满意甚至是愤怒,这才是亲子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