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不叫孩子玩手机
在当今社会,大人的手机和电脑已经变成了必不可少的物品,手机更是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很多孩子觉得手机好玩儿就会上瘾,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
一方面是孩子自控能力差,沉迷于手机;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大脑发育还不健全,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自我控制力比较差,根本无法抵御网络中的诱惑。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在孩子对手机产生好奇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制止,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放下手机,不能让手机变成洪水猛兽,亡羊补牢,你家孩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你应该引起重视,到时候会酿成大祸。
一位初三的男孩子在妈妈的引导下,一方面迷恋手机游戏,另一方面也不想学习,成绩严重下滑,于是妈妈就给他办了一个休学。
休学之后,男孩刚开始接触手机,但接触手机并没有强烈的欲望,只是偶尔玩一下,没有严重影响学习。
可是暑假结束,男孩却让妈妈看了他的手机,并将里面的钱也发给了他,妈妈却以失败告终。
男孩对妈妈说:“别的同学都有手机,我会200元的,你怎么可能让我妈妈少给我钱呢?”
在男孩还没认识到自己消费的有限公司之前,男孩的妈妈从来不曾想过,“我能有这个儿子,她会不会把这个手机给我?”
很快就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男孩的妈妈非常重视对于手机的管理,有一次因为孩子玩手机游戏的事,两人闹得很不愉快。
当时妈妈很生气,马上阻止孩子的玩游戏,但孩子被妈妈的话刺激到了,从而对妈妈拳打脚踢,妈妈的这个举动引起了男孩的愤怒,因为孩子玩手机游戏,妈妈就有了这样的行为,之后孩子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这次男孩的妈妈实在忍不住了,打了男孩,但没有用,儿子就会出现相同的举动。
所以在这个案例中,妈妈本来应该和孩子好好沟通的,但是妈妈一开口就是指责孩子,孩子在父母的指责中感受到的是压力,也就会变得很烦躁。
而且大多数父母的行为,都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优秀,在孩子面前表现的理所应当,殊不知,孩子其实内心非常的自卑,这种自卑感往往会伴随着孩子一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内心会有很大的挫败感,在每一次父母对他的时候,孩子都会更加的不想学习,但是又没有勇气去努力,这样的情况出现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他们内心的自卑感是比成绩更加的严重。
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家庭当中,几乎会把自己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父母只是想借此机会教育孩子,但是没有用正确的方法,这样一来,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他们就会对学习这件事情产生一种排斥感。
同时,在他们的内心当中,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不得不做的事情,在他们心中这也成了一种负担,从而使得他们觉得学习很痛苦,所以也不愿意去学习。
如何去改变“厌学”的情况,大家不妨去看看《小欢喜》这部剧,看一看它们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如何让孩子们从厌学转变为喜欢学的情况。
三、孩子们为什么会出现“厌学”情绪?
1.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来自于学习本身的枯燥乏味。
学校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严肃认真的地方,老师在课堂上的严厉,是无法让孩子们回到学习本身的状态的,就算是在家里,也是很少有娱乐的地方,如果回到学校,孩子们也有可能被家长们逼着学习。
所以孩子们一回到家,没有一个人玩耍,而是被督促着写作业,甚至还有的被要求孩子们把作业分成两堆一类,每当这个孩子开始写作业的时候,就会受到外界的干扰,无法专注于写作业。
2. 孩子们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
孩子们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就会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放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对于孩子们来说,游戏能够让孩子们感觉到快乐,因为游戏能够让孩子们获得孩子们的存在感,当孩子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孩子们的感觉很快乐,但是游戏也无法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这就是游戏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3. 孩子们容易分不清楚他人的情绪。
孩子们玩游戏的时候,懂得将自己的情绪分享出去,这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交礼仪,通过游戏,孩子们能够在游戏中,了解到他人的情绪,学会尊重他人。
4. 孩子们更容易被游戏所控制。
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让自己的行为更有边界性。游戏也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种互动方式的一种,所以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们玩耍各种游戏,一起制定规则。让孩子们自己去制定规则,并遵守规则。
二、如何提高孩子们的”情绪粒度”
“情绪粒度”主要取决于我们所能控制的事物的情绪,我们对一件事物的情绪有多少,就会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