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不玩手机,大人却“做伴”,调查了这些机构的情况,发现占比最高的竟然是8岁孩子们。而且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家所谓的“熊孩子”,孩子的“熊”现象还真不少。
统计数据表明,王者荣耀的未成年人人群占比为28.7%,其中12岁以下的儿童占比为25.4%。可以说,王者荣耀为一款手机游戏,已成为“小西瓜”游戏的忠实玩家,为了能够体验到游戏带给自己的快感,以及“掌控感”,腾讯正在积极探索让孩子在“英雄气概”、“热情”等游戏中感受到自己的实力。
国内外研究人员都曾在研究过类似于这款游戏的上瘾与游戏的设计差异,对游戏产品进行跟踪调查,发现:玩游戏的孩子,更多的是出于兴趣爱好,性格比较孤僻,对手机游戏的使用比较淡漠,或者只是热衷于其他游戏,例如沉溺于其他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网络小说、网络聊天等等,而忽略了对其他社交媒体的关注与分享。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要想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这里有一些方法可以借鉴。
一、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些“冒险任务”
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比如带孩子去冒险,去冒险,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家长要学会放手,允许孩子去做一些挑战一些事情,给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
二、家长不要把孩子禁锢在家中的“圈”里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只有让他们健康快乐,将来才有机会去经历一些事情,去接触社会、接触真实的人和物。而不单单是应试教育,
孩子的内心世界,也需要我们去关注。”李女士说。
其实,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也应该注重孩子的内心世界,
家长不要把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适当的关心和引导也是必要的。
“对孩子的关心和引导,真正的陪伴是以孩子身心健康为目的,而不是以成绩作为目的。”李女士说,要让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远离手机游戏,参加各种活动。
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与孩子平等交流,别再以成绩高低、训斥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出现对学习的厌恶心理,更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此外,我们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无论他将来是上大学,还是工作,家长都会一如既往地关心他们,陪他们聊天、看电视、玩游戏,尽量鼓励孩子积极向上,参加各种活动。
但是学习也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孩子可能会遇到困难,会学习,也会存在很多疑问,“学习有什么意义?这么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孩子会产生学习的畏难情绪。他们觉得学习太难了,自己学不会,父母还要逼着学习,有些孩子会因此而讨厌学习,讨厌学校的环境,他们觉得没意思,反正父母都会逼着学习。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厌学呢?为什么孩子学习时,总是会出现困难呢?家长要明白,其实是孩子的心理情绪和生理因素决定的。
家长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学习的障碍,或是已经形成厌学的情绪,首先要让孩子能够看到父母是什么样子,这样他们才能看到父母是什么样子,然后才能真正学习。
因此,家长平时可以观察孩子的学习能力情况,发现孩子学习的困难其实就是一种情绪的问题,这种情绪会干扰孩子学习,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会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厌学。
当孩子学习能力提高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
当孩子出现学习的困难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析现状,找出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这样可以使孩子们在厌学的情绪中达到一个不错的学习效果。
1、学会适应,保持心态上的轻松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不可能一直学习的,需要慢慢适应环境,保持心态上的轻松。
2、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当孩子厌学时,家长不要急着去批评孩子,要去关心孩子,关心孩子。
当孩子心情不好时,家长可以去关心孩子,
帮助孩子找到情绪的缓解点,让孩子能够在情绪里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这样孩子也就不会厌学。
3、多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
家长要想让孩子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应该多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参加户外活动,能够让孩子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能够有着很好的帮助。
学习之余孩子还需要一些放松的时间,父母要利用好孩子空闲时间,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同时,父母要给孩子制定规则,让孩子在锻炼中增强体质,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最后,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健康地成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同时也是最不了解孩子的人。因此,父母的行为模式也是影响孩子的一种模式。
所以,我们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就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家长。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