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游戏深陷幻境中
今年8月,一个年轻的父亲发现自己的儿子在临近中考的时候,最近总是借口去网吧通宵,就连每天都不肯放弃自己的学习,不肯放弃初中的学业。
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深知儿子出状况的父母对儿子寄予厚望,所以就打算用这种方式来对付儿子。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一开始儿子并不在意,后来父亲见状,便主动提出:"我相信你会安排好自己的学习。"
于是儿子也把每天的学习任务制定出来:上网课、完成作业、进行体育运动、读好书、安排好锻炼、完成作业。
结果,每天到了凌晨一点多,儿子仍然没有丝毫的改变。
第二天,父亲突然把儿子的手机给了他。儿子极不情愿的接了电话,只说了一句:"你别生气了,我快去给你母亲打电话。"
他感到十分不解,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吗?为什么会生拉硬拽儿子去谈恋爱?为什么要把儿子要去男朋友的话当做耳旁风?为什么不告诉儿子呢?
不了解的人不可能会了解。
李明勇的父亲说,李明勇其实是不想让儿子知道的,因为早恋的事情,父子俩好像过不去。
李明勇回忆起自己的青春期,无比恐惧,“因为我不想回家。”
他不想回家,并不是因为害怕父母的惩罚,而是因为实在忍受不了父母的辱骂。
初中三年,他一直都很乖巧,成绩也不错。直到高中毕业,他在一次大考中,只考了个专科。
专科毕业后,他很快就结婚,并且生了一个男孩。
可是,他对儿子的辱骂声声丝毫没有丝毫不分,动辄对儿子进行殴打。
最终,李明勇受不了,选择了跳楼自杀。
他那时候,才17岁,身边年龄只有这么多,还有那么多男生,就他一个。
他选择了轻生,只是因为没有学识和能力。
01
成人眼里的小事,却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隐患
前段时间,网上刷屏的一则新闻,让人们唏嘘不已。
南京一个13岁的女孩,在生日当天,因为和同学过生日,理由是,同学生日会上她的小提琴表演被老师表扬了。
这个女孩的才艺是特别出众的,拉小提琴、弹钢琴,样样都是其母所不为。
就连游泳,她都要从零开始学,比别人学游泳,呛得也要厉害。
小小年纪的她,承受了太多太多的压力。
她最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而不是那些「别人家的孩子」。
家长的一句「你看人家的孩子」,在她的心里已经是挥之不去的阴影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爱攀比,但过度的攀比,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在综艺节目《少年说》中,有一期节目中,一个女孩儿站在台上向妈妈控诉:
「我妈妈整天只会拿我和别的小朋友比较,我不想活成她最讨厌的样子。」
妈妈为了让女儿明白「别人家的孩子」的好处,不惜给女儿施加压力,导致女儿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如果你的孩子在社交媒体上非常活跃,但是他并没有变得「社交恐惧症」,那么你可能得的是另一个高度近视。」
社交媒体的发达,给孩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孩子能在网络世界里自由自在的表达自我,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随之而来的社交能力也越来越强。
而沉迷于网络的孩子,除了他们自身的能力外,更多的是在虚拟世界里受到的威胁、不自由、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
父母一味地禁止,只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叛逆心,因为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无数次的成功体验。
而孩子们在网络世界里的孤独感,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没有得到这种存在感,所以会在网络世界中寻找成就感,逐渐沉迷。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与其家长一味地禁止孩子玩游戏,不如培养孩子的多种多样的兴趣,陪孩子一起做他想做的事情,他喜欢做的事,而不是一味地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