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玩手机有影响,孩子会对手机出现负面影响。现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有很多孩子沉迷于手机,比如:“王者荣耀”,甚至是“抖音短视频”,都有属于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娱乐项目。
虽然手机游戏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没有太大的诱惑力,但是家长对于孩子玩手机这件事还是要引起重视。
那么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应该要怎么做呢?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严格限制孩子玩手机
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的放纵,家长不想让孩子玩,他们会严格限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不过家长可以和孩子沟通,规定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段,不能超过1个小时。
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应该限制在孩子的手机上,不能无限制地长时间玩,如果孩子超出了规定时间,家长要温柔但坚定地把手机收回。
当然,家长要按照规则执行,如果家长违反了规定,那就要接受惩罚,只有让孩子严格按照规则执行,才能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而且也能避免孩子经常玩手机。
·给孩子挑选一些有意义的动画节目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也能从中体会到乐趣,对于他们的成长更有帮助。比如,如果孩子看动画片时间已经超出了规定时间,家长可以给孩子挑选一些比较优质的动画节目,比如《小猪佩奇》,这一类的动画片可以跟孩子进行亲子共读,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
孩子越小,对世界的认知越丰富,看《海底两万里》等动画片的时间就越少。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让孩子逐渐增加对世界的认识,到他们喜欢看的动画电影,或者动画片里的人物,或者是大自然的劳作。
最后,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
《玛莎公主育儿》的绘本里有一系列丰富有趣的细节,会让孩子很容易接受到。例如,玛莎公主公主仅仅是到了晚上睡觉时间,就不会再去看动画片了,这样对孩子的影响就会很大。
2.家长要起到带头作用
很多家长在孩子睡前的时候,自己也躺在床上玩手机,只要孩子呼唤,立马就把手机放下,或者赶紧拿出来看动画片。如果家长不自觉的在孩子身边不停的刷手机,那么,孩子对手机的兴趣肯定会慢慢下降。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次数,给孩子做到榜样。
3.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给孩子适当的惩罚
《教育漫谈》节目中,曾有一期节目中,一个五年级的男孩,偷拿着妈妈的钱,买了一些零食,回家路上,和妈妈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在争吵过程中,孩子赌气地说:“你除了玩手机还会干什么?还会干什么?”
这位妈妈听到孩子的话,当场泣不成声,才知道孩子对自己的关心和付出,全都是在玩手机。
因为孩子沉迷手机,也不爱学习,天天就想着玩手机。所以,妈妈对孩子的管教是严苛的,就是严格的。
妈妈为了让孩子更加专心学习,每天给孩子手机,不许孩子乱涂乱画。
结果孩子手上的颜料也被涂得到处都是。妈妈知道后,不但没有责怪孩子,反而还说:“看你的画,又涂成啥了?说过你改了没有?!再画时候我揍你!”
妈妈虽然生气了,但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去责骂孩子。而是从一个角度跟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会犯错误。
这样的话语,既能让孩子知道了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也能让孩子知道了哪些事情做得不对。
孩子犯了错,家长要理性分析错误,并且引导孩子懂得承担责任。比如妈妈帮孩子选择一个家务时,孩子被打了怎么办?这时妈妈就可以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但是你也要想一想,你不想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以后你还想不想改正错误,我们可以如何解决。”
只有当孩子真正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孩子才会变得更加尊重、愿意听你的话。
3、 当孩子看到你真的很生气时,提醒孩子你很生气
很多孩子生气时,会出现打人或者捶墙的行为。他们正在气头上的时候,如果你一直在他耳边喋喋喋喋不休,孩子会变得非常厌烦。如果你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一直批评他,那么孩子会更加叛逆,你还可能会对孩子感到愤怒。
在孩子生气时,你要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我很生气”、“我生气”、“我很难过”、“我讨厌你”。当你描述自己的感觉时,孩子往往会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妈妈,我感觉很难受”、“我很难过”。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进行眼神交流,表示同情。
通过眼神交流,孩子能明白自己是难过、生气、心烦,还是因为某件事情分心、做错了什么。有的父母在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这种情绪时,孩子往往会出现本能的抗拒。
此时,父母可以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和孩子沟通。
这样,孩子不仅会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也会明白自己的情绪也是可以被接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