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精英防沉迷之后游戏现状怎么样?这种防沉迷的方式真的管用吗?
虽然我国的防沉迷系统存在很大不足,但在这之中,关于防沉迷的规定仍然是十分严格的。
前几天,腾讯“大逃杀”了一位14岁的初中生,因为在玩王者荣耀被父亲教训后跳楼。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孩子留遗书说:“我活着就是要拿刀砍人。”
安徽一名9岁的男孩,因为不能玩手机游戏,被妈妈批评几句后,一气之下从12楼跳下,当场身亡。
辽宁省一名初三男生,因为玩游戏被父亲批评,一怒之下从12楼跳下去。
这些孩子怎么了?
难道这些孩子就不是学习的“材料”吗?怎么就对游戏那么上瘾了呢?
美国有调查显示,贪玩手机等电子产品让青少年的自杀率上升31%。
而在我国,因为沉迷手机而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的15岁以下孩子越来越多——
14岁是一个人最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的年纪,
在这个年龄段,
孩子接触手机的机会越来越多,
网络世界的精彩纷纷呈,
现实生活的艰辛艰辛,
以及虚拟网络世界的无可奈何,
使得孩子们患上“手机病”。
沉迷手机,
网络成瘾综合症
手机成瘾综合症,
在我们身边,是一个非常普遍现象。
很多人都会抱怨手机,说手机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无法自控的角色,
可是又是谁给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样呢?
在手机的普遍性影响下,
很多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并不是因为生活本身,
而是因为手机,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乐趣以及在手机中寻找的自信。
我身边有一些家长,
在孩子出现手机成瘾之后,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
态度非常的消极,
甚至开始指责孩子。
在这种环境下,
孩子不想去上学,
也就产生了抵触的情绪。
其实,沉迷手机,对于孩子来说,
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一种伤害,
因为孩子无法自控,
导致厌学,甚至有的孩子和父母对抗。
如果做父母的,
能够看到这种情况,
一定要及时的和孩子进行沟通,
否则,越沟通,就会越容易出现问题,
也越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这种情况。
结局就是,亲子之间的关系越搞不懂,
孩子也会越来越叛逆。
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自我意识”,
是指出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时,
对自己的感受和态度的一种自我意识。
孩子在三岁时的初步初步初步建立起来的自我意识,
其实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形成一种对自己的感觉:
我是我,我是我,我能行。
我可以做我自己,我能行。
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慢慢有了自我意识。
他会把自己和外界世界区分开来,
开始不再用“我”来判断是非,
开始用“我觉得”来否定他人的观点,
开始质疑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有了“身份认同”,
被接纳的“我”,会开始拒绝对父母的“我”进行价值判断。
这个时候,父母若能正确认识、尊重孩子的“身份认同”,
你会发现,孩子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男孩,
他学习十分出色。每次考试前都会把试卷“唰”的一下扔到一边去,
可是当你看到试卷上那些“错”的题目时,
你却说:
“对!怎么错!”
他的成绩却非常好,
他的性格也是十分乐观,
他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
这也就导致他,
在后续的学习中,
他将会变得更加有自信。
这就是“身份认同”的神奇作用。
要想获得这些帮助,
必须要进行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