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游戏防沉迷的调查问卷中,有三成受访家长表示,自己孩子玩网络游戏,“只要不影响学习就行。”
实际上,网络游戏防沉迷已经得到了行业共识,但是,把网络游戏作为职业的游戏产业,难免存在一定的忌讳。
报告显示,我国对网络游戏监管的主体,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互联网产业协会、中国互联网产业协会等相关单位。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随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出台,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未成年人、家长、学校及相关企业人士的广泛好评。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自9月1日起,新修订版《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作出适龄提示,并采取技术措施,不得使未成年人接触有害游戏或者有害游戏内容。
新修订版《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游戏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认真履行报告、企业社会责任,不得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法律保护。
同时,强化技术措施,大力发展网络游戏、电子产品。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了六方面举措:
第一,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须使用有效身份信息进行实名注册。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含游客体验模式)向未实名注册用户提供游戏账号租售、代练、陪玩等服务。
第二,各级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网络游戏企业的监管,坚决杜绝未成年人使用、沉迷网络游戏。
第三,积极引导家庭、学校等社会各方面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依法履行未成年人监护职责,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家庭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孩子自由使用网络的时间主要是在家里。未成年人的保护,是个社会治理问题,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如果我们只着眼于技术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技术问题应当是一个社会问题,要通过技术解决好这个问题。”
“6岁孩子玩游戏充值4000多元,爸爸玩了孩子8岁孩子3岁孩子玩手机游戏,妈妈获救”:警惕“可怕的两岁”
最近,河南郑州的张女士被15岁的儿子充值了7000多元。之后,张女士通过社交平台联系到游戏客服,并提交了相关的证明材料,结果显示,儿子充值是通过自己的支付宝账号密码转账完成的,其中一次是通过母亲支付宝支付宝账号,共计900多元。张女士仔细盘问儿子才得知,原来儿子在平台上玩游戏,充值了一万多元。
张女士原本以为孩子刚开始玩游戏是出于安全意识,没有过多的防范,没想到后来不知不觉充值了十几万元。“手机绑定微信支付宝账户和密码支付宝账户,然后绑定银行卡,后来又改为免密码支付,多次刷单方面退款。”张女士多次提醒,但为防止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她没有管控孩子,孩子也没有时间观念,短短几个月,就充值了6万多元。
还有更多的案例,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孩子失联的事件发生。一些孩子在充钱的过程中,或出现了伤害自己的行为,有些孩子甚至玩游戏充钱充钱,充金额从几万元到几百几万不等。这些孩子往往通过这些虚拟世界,如成功打赏或购买装备,最终导致自己走到迷失方向。
网络游戏的危害非常大,首先是对眼睛的损伤,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造成孩子近视眼,严重危害孩子的眼睛健康;其次是孩子玩网络游戏容易上瘾,导致孩子荒废学业,严重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家长要合理引导孩子,让孩子多接触一些有益的益智游戏。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动向,要对孩子在游戏中的角色和行为有所警惕。比如在玩游戏时,家长可以把游戏人物的装扮和动作,以卡通人物的装扮方式,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在玩游戏时,家长也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猜谜、探险类的书籍,比如一些绘图、故事书、成语故事等等,让孩子在趣味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就提高了对成语故事的理解能力。
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流,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融入集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