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带孩子自己玩手机自己不陪孩子就不重要吗?
同样,为人父母,生活中也因为忙,没时间陪孩子,所以许多年轻的家长朋友们,会下意识的把手机作为哄娃的工具。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的危害很大,特别是如果长时间抱着手机,由于玩手机的姿势不正确,驼背伸长脖子,导致颈部血液循环不畅,极容易导致颈椎病。
如果父母平常喜欢抱着手机,孩子也有样学样,有样学样,在手机面前,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深受影响,很多父母也因此而丢掉了手机,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带娃的活动中。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孩子被手机吸引,变得很难管教
现在的父母带孩子有一个普遍的误区,那就是父母带孩子就是看手机。但是,现在的父母在带孩子的时候,大都会处于疲惫状态,让孩子在一旁自己玩耍,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
当孩子不想玩了,父母却说“我是为了你好”,孩子很容易变得逆反。
父母把手机当作为了孩子,这样的方式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他们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抵制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逃避现实,而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庇护所,可以很好的让他们逃离这个没有网络的世界。
孩子和父母缺少沟通
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的原因,都是因为和父母缺少沟通。
当孩子沉迷于网络之后,孩子的内心也会产生一个变化,因为他们会寻找一种能够让他们获得内心满足感和归属感的途径。
所以说,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是网络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误区。
这个误区就是孩子从游戏里找不到存在感和价值感,同时也不会被身边的人所认同。
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认同感,所以才会去虚拟世界去找存在感,而且是很难找到和认同感的。
第三个原因: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重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我们的父母往往会忽略掉一些规则意识的培养,以为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就不会沉迷于游戏了,就会觉得很快乐。
因此,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我们父母也不会去管控,而是看到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我们就会第一时间去提醒孩子,并且跟孩子说,“玩游戏是错的,现在不可以再玩了,如果你不去做,你这个游戏就没法玩了。”
当我们去告诉孩子这样做是错的,而不是说,“你这个游戏不能玩了,不能再玩了,而是说,这一段时间内不能玩游戏了。”
父母的这些话,都是在限制孩子玩游戏。
这样说有用吗?当然也很有用,但是会让孩子觉得你不信任他,
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尊重,
或者说他也不信任父母。
那么我们父母怎么说才能让孩子不玩游戏呢?
我给大家分享3个步骤:
1,少说多听
2,闭上嘴,关闭嘴
3,用眼睛看到孩子的情绪,用耳朵听孩子的内心。
刚才是这样说的。
2,确认孩子的感受
3,复盘
当我们知道孩子不听话之后,我们就要找到他不听话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让孩子“变乖”。
我个人觉得,
最好的方式就是:
1,就是多用启发式提问
比如孩子摔倒了,可以问他“你为什么摔倒呢?”
如果孩子是摔倒了,那就问他“宝贝,是不是因为疼了,生病了?”
“你疼不疼啊?”
如果孩子生病了,那就问“疼吗?”
我的孩子发烧,但是有的时候生病了,我会问“你发烧了吗?”
问“还好吗?”
有时我也会问孩子“你怕什么?”“你需要这个吗?”“你希望那个更疼,还是那个更疼?”
这样的提问,一方面孩子会感觉到妈妈能理解我的感受,另一方面孩子也知道自己能从妈妈的角度看问题,如果能从妈妈的角度说出自己的需求,对妈妈的要求,就会很大程度上满足。
3. 正向强化
其实我儿子小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打篮球,感觉他精力旺盛,也很外向,但是到了初中后就跟不上了,老师说他经常不听课,成绩下降,我和他爸爸都很着急。
后来,我给他定了一个目标:“不管你考上多少分,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能考上重点高中”。
他照这样的方向努力学习,果然如愿以偿考上了重点高中。
而我对他的期望值也越来越低,每次考试前都会跟他说“下次一定要考多少分”。
每次他都“好好学习”,而我的目标很高,没达到目标就感觉很焦虑。
到了高中之后,我对他的要求也不再像小学时那么严格了。
他的学习成绩虽然不如名列前茅,但我给他的目标总是可以。
他的学习成绩还很稳定,总在班级前几名,但是很容易分心,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总是会强迫自己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