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玩手机刷视频刷的快手,熬夜玩手机导致视网膜脱落,这件事在今年还在发生,孩子爸爸还把工地工作中用到的手机给孩子们玩,有网友说他的爸爸当初就不该给孩子玩手机,因为太累了,现在上不了学,不把手机还给孩子,家里这么多手机有意思吗?不,他当时应该是在和孙子一起玩。
一位妈妈说她家孩子今年刚上一年级,有一天下午我和爸爸下班,因为一些事没回家,在小区里和老伴玩了好久。
这时我爸爸就让我带着他回来了,说今晚想玩手机,还说家里很无聊,找不到玩具玩了。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我又带着他回家去玩了,吃完晚饭后,我把孩子带到小区广场上玩。刚开始玩的时候,孩子很开心,开开心心地陪着我玩沙子。我觉得我跟孩子一起玩挺好,因为我陪着孩子一起玩的挺开心。
然后我去接了个电话,然后我就开始去接孩子了。然后就看到孩子带着哭腔说话,然后就看到孩子很紧张,不愿意跟我一起玩了。
我就很好奇地问了一句:“宝宝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呀?”孩子就开始大哭,一边大声说:“你就只会说我的坏话,你就只会说我的坏话,你就不想跟你玩了,你就不想让我玩了。”
听完以后,我就明白了孩子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了,我心里想起来,孩子还是希望我能够理解他的,希望我能跟他成为朋友,而不是以暴制暴。
这其实是很多家长在带着孩子自杀的时候都有过的事情,看到孩子决绝不去上学,或者说说他以后不上学了,逼他去做了,结果往往是没有效果,而且是越来越糟糕。这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家庭系统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把孩子的这个问题,当做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也很普遍存在。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有一个家庭的模式,这个家庭是联网的,不是人的。如果一个家庭里面,所有成员都很痛苦,比如说妈妈和爸爸,爷爷奶奶对孩子的要求也很高,因为老人对孩子要求都很严格,这个妈妈会焦虑,孩子会很痛苦,因为他要为了家庭牺牲自己。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家庭,当孩子出问题的时候,父母特别痛苦,然后孩子也很痛苦。
这种痛苦是什么呢?
就是他一直在这个家里受到的伤害,也许在这个家里他得到了。
可是他忽略了,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是非常需要他的。
而且他的家庭,他的父母非常非常需要他。
所以他从小就非常的去学习,然后,然后他的父母就会把他当成是一个天才去培养。
第二个误区,是我们常常说的智力三元效应。
这个三元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的常见,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或者因为父母是穷人家的孩子,就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就是自己是不如别人的,我一定比别人优秀。
甚至比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父母优秀,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一种补偿机制。
当然这种心理补偿机制只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一种主观原因,而不是什么社会问题。
实际上这也是很多父母的认知错误,只是他们会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天才,而且是个天才一般的存在。他们会不停的去给孩子进行“加标签”。
父母的这种“加标签”的行为,无形中让孩子慢慢形成了“标签效应”,即:我不如别人,我就是笨蛋。
当我们对孩子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后,就会给孩子一个消极的心理暗示:“我就是个笨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我们都知道,在焦虑时,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往往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很多孩子在焦虑的时候,往往会倾向于自我否定。而我们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肯定自己。
当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就需要一个安慰者,一个拥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
鼓励可以让孩子快速平静下来,我们可以说:“我知道你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觉得这个困难不是你的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
而对孩子来说,不管是什么问题,父母都是自己坚实的后盾。
这样,当孩子在父母面前,不管是作何选择,都能获得父母的帮助,从而对父母的情绪进行积极的调节,缓解压力。
而且,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会太过于担心,因为孩子能很清晰地感受到,父母的爱,也并不是完全不担心。
而且,这种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成就感,会促使他去寻求更多的关注。
同样,我们也可以这样帮助孩子思考,在自己担心害怕的时候,父母有什么样的反应,让他自己有力量来面对。
2、正向引导
在父母眼里,成绩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唯一的指标,因此,我们也无法知道孩子在学校中,真正的“大敌”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关注孩子的成绩?
3、帮助孩子分析
这里提到的分析,不是简单粗暴地呵斥孩子,而是帮孩子一起分析,哪个地方、哪个时间段、哪个时间段、哪个时间段不允许出现某些坏行为,找出能让孩子抗拒诱惑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