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手机的孩子长大会变成什么样?
老爸是拿这个说事的人,但我不想让你拿着手机来玩,现在马上,我们可以把这个,好好的保留。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作为一个男孩子,玩手机,一直都是爸爸的事,现在这个时代,就是放不下手机的。
对于孩子来说,玩手机是爸爸妈妈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如果孩子没有节制,一旦玩到了爸爸妈妈不注意的时候,他们就会感觉非常的痛苦,进而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我们可以看到,在手机的使用上,每一个小朋友都是非常的认真的,家长在给孩子管理的时候,也是非常的严格,不允许有丝毫的松懈怠,在他们眼里,玩手机就是他们最好的保姆,孩子必须得时刻的盯着自己。
在玩手机的时候,孩子根本不用任何的打扰,更多的是他们对于自己所玩游戏的时间没有任何的概念,这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所玩游戏的时间没有任何的概念,就比如说,如果我们让孩子玩手机,他们会认为这个时间是我们的自控力比较差的时候,长时间地沉浸在手机游戏中,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暴躁,对于手机就会有很大的依赖性。
四、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控制孩子玩手机呢?
1、 以身作则
现在很多家长自己都是手机控,孩子自然也会模仿家长,如果家长都不能以身作则,孩子自然也会有样学样,也不会去想自己喜欢的东西。
所以说家长如果想要孩子不沉迷手机,那么首先家长要先做到减少玩手机的频率,这样的话,孩子才能更加喜欢和家长交流,家长也才能了解到孩子的内心想法。
2、 多和孩子沟通
作为家长,有些时候对孩子的某些行为,会有一些误解,这时孩子还不愿意跟家长沟通,那么家长不妨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多多陪伴孩子,从而让孩子不再沉迷于手机。
3、 做好榜样作用
家长自身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并要求孩子严格要求自己,家长平时也要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二、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时,都会采取“一言堂”的态度,希望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但是久而久之,孩子并不是一件事事都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所以有些家长就会对孩子提出一些强制性的要求,比如说:“现在必须马上睡觉”、“今天必须好好学习”等等。家长的这些要求,其实也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如果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想法有了一定的判断,家长越是强制性的要求,就会让孩子产生反抗,有时候,家长过于强势的态度可能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家长应该学会尊重孩子,善于和孩子沟通,通过和孩子的相处,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通过沟通去解决问题,当家长做到这些,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也会跟着父母一起去做,这样孩子的成绩自然也会提升。
方法二,适当地给孩子增加学习的压力
有的家长认为,如果让孩子能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平时成绩并不会很大的起到多大的作用,因为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情况,那么孩子的成绩只会越来越差。所以说,让孩子能够在中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就要采取适当地措施,让孩子的压力逐渐增大,这样他们在中考中也会有一个不错的成绩。
方法三,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时候,他们对于自己的想法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家长如果不能和他们进行正确的沟通交流,那么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家长要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为什么孩子会有”学习无用论”
1.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
有时候,孩子并不是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是家长给他们报了很多的补习班,让孩子很不开心,觉得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怎么努力也不能让父母喜欢。
2.家长期望太高
有些家长非常的爱面子,所以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所以他们不愿意将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
他们将孩子的成绩当成自己的面子,所以他们经常会在孩子的考试成绩出来以后,还会对孩子进行一些指标进行检查,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去检验孩子到底是不是真的懂事,只要结果不好,他们就会感到失望。
所以,家长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放在眼里,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果孩子因为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将来就会变得没有出息。
3. 家长对孩子过于担心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性的去告诉孩子,自己所担心的事情都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在他们的眼中看到的就是自己孩子的缺点,所以,家长也会将这种担心的情绪传递给孩子,这样的出发点也会让孩子无法抵抗来自父母的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