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网络游戏不需要防沉迷的实名认证。尽管防沉迷机制在监管层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有的游戏存在一些漏洞,未成年人自控力差,容易被游戏所吸引,而游戏不能很好的实现防沉迷,就会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所有的小孩家长都可以让孩子玩游戏,能玩游戏的小孩几乎都没有,玩游戏这事基本上没什么”。山东省德州市某中学学生家长张红说,她观察到,孩子一边玩游戏,一边上课。
刘强的儿子今年11岁,在亲戚的介绍下,买了一部手机,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王者荣耀。“我当时让他不要玩,他就说他妈妈要他学习,他就跟我妈说,他妈妈要他学习,他就要学习。”张强表示,自己除了玩游戏,还经常带孩子到外面玩耍,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的人,“以后就不会再让他接触到游戏了。”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据孩子的同学介绍,现在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配备手机。“我在和一些家长交流时,发现他们的孩子总是在玩游戏。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而现在孩子有手机瘾,离不开手机,离不开手机,很多孩子一玩起游戏来,如果家长放任不管,孩子就会越来越不自觉,做事磨磨蹭蹭,这样孩子的未来会走很多弯路。”
为了避免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张强也在不断试验中慢慢放手让孩子接触到手机,并给孩子讲清自己的规则。比如每天玩手机的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相比“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就更容易测量。目标具体、明确,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2.给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从父母那里学习模仿,如果父母天天玩手机、打麻将、玩游戏,却让孩子远离手机,很难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作用。
要让孩子远离手机游戏,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放下手机,不做低头族。
3.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电子产品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得好,对孩子成长有好处,反之也会毁掉孩子。
对于孩子玩手机,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比如:手机时间到了就不能玩手机,作业要完成了才能玩;
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孩子一起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
适当的监督孩子查阅资料,与孩子一起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孩子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更多的期待。
假期里,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去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能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4.每天给孩子一个小时的陪伴
有人说:“真正的陪伴,比起言传身教,家长更需要的是身心的放松。”
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玩,孩子一直捧着手机不撒手,这时不妨来一场亲子小游戏,或者带着孩子去旅行,让孩子感受一下生活的美好。
这些都是比较健康的户外活动,能帮助孩子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让孩子感受生活的乐趣,真正的放下手机,拥抱现实生活。
这样也会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5.
正确的教育,才是孩子面对生活的勇气
孩子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用错了教育方法。
孩子会因为内心的恐惧,而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
如果父母能够正确的教育,不仅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能够把这种错误教育引导孩子改正。
家长可以试试以下这几种教育方法:
1. 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很多家长非常信奉着“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教育方式,总是信奉着棍棒下面出孝子的思想,认为对孩子绝对不能打骂,所以经常打骂孩子,等到孩子有能力反抗时,就会变得非常暴躁。
所以在家长看来,家长就是所谓的“暴君”。
其实孩子出现的种种叛逆行为是为了摆脱家长的“暴君”的控制,如果孩子真的不听话,家长可以尝试着去理解孩子,不要一味的打骂,试着去理解孩子,并和孩子交朋友,家长要明白,孩子也是需要父母的支持和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