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每天在孩子旁边玩手机
孩子的父母每天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这似乎成了一种常态。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调查发现,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长大后现状差异显著。
如今的孩子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与自己的家长不一样,一些家长平时会忽视孩子的需求,于是孩子只能通过玩手机来寻找安全感。
在生活中, 越来越多的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导致他们能在手机里获得短暂的快乐。
比如说,孩子在沙发上坐在地上看电视,父母却高兴地跟他说:“乖啦,好好看书,不要看手机了。”
这种陪伴只是一种形式,并不能算是真正的陪伴,父母只是换一种方式陪伴,孩子真正体会到的是父母的用心。
另外,现在许多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很少陪伴孩子,而且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对于孩子的陪伴并不高质量,这样的陪伴是少之又少。
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
孩子:妈妈我想吃冰激凌。
母亲:你现在去买冰激凌,等一下妈妈给你钱。
孩子:我现在就去。
母亲:现在立刻去,立刻去。
孩子:妈妈你怎么那么凶。
母亲:好了,吃吧。
过了一会,孩子说:好了,吃吧。
母亲说:好了,等一下妈妈再去给你买冰激凌。
孩子:好了,我等一下。
母亲:等一下妈妈。
于是孩子立刻安静下来。
母亲与孩子不再争吵,也不再陷入矛盾的挣扎。
这是一个生动的故事。
小男孩情绪总是很低落,稍微有一点点向外动一下,就会觉得自己在生病。
可是如果他向外动一下,不至于那么生气,有些话就不想说了。
不想和妈妈说,自己在家里也没有什么可倾诉的事情。
这就是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情绪,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正如我前面的朋友,明白了这个道理。
那孩子是怎么了?
我们知道,孩子的情绪来源于父母的情绪,如果父母处理得当,孩子就会无忧无虑地成长,如果父母处理不当,孩子就会有“压抑感”,时间久了,他们可能会失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变得越来越胆小懦弱,甚至自伤。
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自己的情绪对孩子会造成什么伤害,有时候,伤害比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我经常看到有父母责备孩子太矫情,太脆弱,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
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
当孩子问你:“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不愿听?”
当孩子想要努力尝试新鲜事物时,父母是否给与恰当的支持,决定了孩子的心态?
当孩子努力学习也很努力学习,但是成绩依然不好,父母是否给予支持?
当孩子学习受到挫折时,父母是否提供帮助?
当孩子看到父母的努力付出,鼓励孩子?
这些父母需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让他们及时找到心中的依靠,而不是被外界环境所影响。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最好的成长环境就是,在孩子每个阶段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予充足的安全感,做孩子最好的朋友,别让孩子把你的关注度用来对付父母。
03
帮助孩子认清“自己”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性别、年龄的特点,协助孩子认清“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词“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这会使得孩子无法实现自我实现。
举个例子:
前几天有位爸爸看到了网上一个有趣的视频。
视频里,他抱着两岁的女儿在公园里玩耍,女孩一直开心地坐在他身边,并且嘴里还一直在喊着“爸爸,爸爸”。
爸爸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子坐在我身边呢?”
女儿回答:“我觉得我的头有点晕。”
爸爸继续问:“那你觉得你是不是更喜欢抱一个比她更小的洋娃娃?”
女儿回答:“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