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上课玩手机怎么办?这里小编整理了最为常见的几种学生容易沉迷于手机的原因,而作为老师的我们也有几点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各位家长们能帮助孩子走出沉迷手机的困扰。
1.自制力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就像成年人一样,有时候会出现无意识的想要玩手机的情况,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有自制力才能去应付各种各样的诱惑。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而且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如果自制力比较差的话,那么他们就很容易沉迷于手机。很多时候小孩子看到大人在玩手机,自己也想玩手机,那么他们就会不自觉的去玩。
2.受到外界环境影响
很多时候,孩子是很想要去和别人沟通的,但是因为没有什么其他的方式,所以没有办法去沟通,所以他们选择了撒谎,这样自己就可以不被打扰到。
但是在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孩子就会选择用谎言去解决。比如说,孩子放学回家之后就会说自己肚子疼,然后就谎称肚子疼,那么等到第二天到学校的时候,他的肚子疼就很难受了。如果孩子这时候愿意和朋友说出来,那么他就可以告诉朋友,他们是在周末或者周末的时候会去玩耍,所以他们就会告诉朋友,自己肚子疼,然后让朋友带自己去医院去看肚子疼,这样自己就可以好好的去医院检查一下,这样自己就可以减轻肚子疼的情况。
然而事实上,有时候并不是孩子有那么多的话说出来,而是孩子的心理有比较强的压力,总是担心自己说出来了会不会对朋友产生不好的影响。作为父母的我们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一些话语,我们千万不要总是想着说自己的话,而是应该怎样去和孩子交流呢?
二、为什么孩子总是会有这些“反常”的举动呢?
1. 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榜样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只要你在身边,孩子就会去模仿。比如你在孩子面前说话,孩子就会去模仿。
另一个在家里,家长总是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看管孩子,让孩子在家学习,这样的话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个学习的人,家长就可以给孩子手机,这样的话他就不会产生对手机的依赖了。
2. 认为自己的存在就是正确的
之所以会认为自己的存在就是正确的,其实就是因为家长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孩子可以有一个正确的参考。家长总是觉得孩子都是需要被教育的,所以总是想着自己的权威是可以通过打骂的方式来让孩子服从自己。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所以即使孩子再怎么努力,只要达到了父母的要求就能得到奖励。
家长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孩子的情绪,但是孩子却不知道父母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自己,所以孩子就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反抗,以此来获得自己的归属感。
3. 认为自己可以帮助父母解决问题
这个阶段的孩子很想要表现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可,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就会认为孩子是需要帮助的,在孩子的反驳之中也会发现父母为孩子提供了想要的帮助,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会认为孩子不需要自己的帮助。
因为父母觉得自己能够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也想要“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这个过程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父母总是一味的去阻止孩子的行为,只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这种行为是在付出,是在被父母所需要,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就会出现自暴自弃或者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不良的习惯。
孩子的这三种心理出现,家长要注意了,你的孩子已经出现了“仇亲期”,父母要重视起来!
什么是“仇亲期”
“仇亲期”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发生的一个阶段,主要是指在孩子13岁左右开始进入青春期,由于荷尔蒙的原因,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的很快,所以他们会出现明显的独立意识。他们想要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但是又还必须依赖于父母,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在这个阶段,如果孩子的心理上,仍然被父母带着走的话,那么孩子就会表现出一些“仇亲”。
但是很多家长并不知道,这其实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某些困难,导致的。
1、孩子的“仇亲期”
孩子在12岁左右开始进入到了心理上的“第二个叛逆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能力,他们不再像小时候一样依赖于父母了。
他们开始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并且会渐渐形成自己的圈子,不喜欢父母插手自己的事。
父母的话,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
他们更加愿意和同伴去交往,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明白事情的后果,这时孩子也会逐渐的改掉“坏习惯”,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比如,看电视、打游戏、玩手机等,向父母“讨要”父母的关注,而不再是对父母的言听计从。
孩子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的亲密,因此也会更加的理解父母,向朋友一样的对待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