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岁孩子玩手机脑梗已经有10年之久,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本该好好读书,但却因为手机引发脑梗住院,一个十多岁的女孩子就这样离开了生命,妈妈为此悲痛万分,十分痛心。
许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玩手机,就用尽一切办法,不惜熬夜、节食、苦口婆心地劝说,但是似乎收效甚微,有些孩子还特别叛逆,爸妈不让玩手机,他就偏要玩;爸妈不让玩,他就想方设法玩;爸妈不给买手机,他就想方设法贷款;爸妈不允许他上网,他就想方设法贷款。
小峰的这一举动吓坏了父母,赶紧带他来到了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心理咨询师发现,小峰不仅是因为沉迷游戏,他跟爸妈的关系也出现了问题。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我爸妈让我别上网,可是我爸妈根本不听我解释,也不安慰我,他们觉得我不务正业,还到处乱花钱。”小峰的爸妈说,自从孩子迷恋上游戏,就废寝忘食,还经常把网吧的门给断掉。而他们认为是游戏害了孩子,于是没收了孩子的手机,断了网络,但孩子依然沉迷其中。
孩子迷恋游戏导致成绩下滑
受到指责后,小峰一方面不愿意学习,另一方面又无法从学习中获得认可,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虚拟世界中。他在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现实中的打架斗殴完全不同,他可以和朋友对战,可以和虚拟人物见面,可以把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变得更有趣,更有成就感。
小峰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存在感,只能在游戏中寻找。但游戏中的存在感、成就感、认同感等,是他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
所以,如果父母强制要求小峰放下手机,小峰会发火、哭闹。
甚至是会对父母打骂,父母越是打骂,小峰就会越叛逆,即使是打得很痛,也是口服心不服。
但只要父母若是强制要求小峰放下手机,小峰就会以绝食相逼,以反抗。
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知道一味地责骂,孩子的情绪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情绪也变得更加暴躁。
孩子的自残行为就像扔炸弹,一点就炸,父母若不采取有效的办法,孩子的自残行为也可能越来越严重。
那么,孩子的自残行为,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孩子的自残行为就像扔炸弹,父母若不采取有效的方式,那么孩子的自残行为也是很有可能发展成自残行为的,具体表现为:
1、不信守承诺
孩子看到父母答应给他买手机,耍赖不兑现承诺,孩子就会有失落感,尤其是有些低龄的孩子,有时候哄骗父母之后,还耍赖的,也许这种行为也不是孩子内心真的想要的。
而是通过自残这种方式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孩子会经常用自残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时候,孩子的潜意识里会有一种内疚感,甚至会觉得自己有很多坏习惯用自残来要挟父母,自己不乖,伤害父母,威胁父母,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也会用自残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威胁父母要自残。
2、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控制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青春期的孩子,这个阶段也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重要时期。如果孩子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很有可能会在情绪的波动下,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
比如随意伤害自己的父母,当他看到这些行为时,他很可能会感到非常的生气,从而会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当然,还有可能会离家出走,自杀的行为。
3、行为有变化
孩子在青春期,在进入青春期以后,他的行为会发生变化,比如说:他开始对身边的朋友感兴趣,开始对父母的依赖,对异性感兴趣,渴望花时间和父母在一起;他开始对异性感兴趣,开始有了自己喜欢的人,比如他的白马王子和蜘蛛侠。他们的口头禅开始出现,开始质疑自己的行为,开始变得十分自负。
如果他开始做出一些违反校规校规的行为,我们就要考虑到底是不是孩子的天性如此,是不是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了什么某些不公平安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