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沉迷网络游戏的倡议书
在今年暑假,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在这些越来越智能的时代,未成年人触网的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小学生用网情况也更为普遍,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2020年8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宣部、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中》(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到,到2022年底,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专业力量,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此外,加大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项经费投入,支持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行政部门,支持学校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支持、辅导、教育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
《方案》还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心理服务平台,设立心理辅导室,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等提供公益性援助。儿童福利保护机构、幼儿园、医疗保健机构等应当面向面向面向社会招收“有需求的儿童”,在满足其基本生理需求和情感需要的同时,提供公益性心理健康服务。
《方案》还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统筹协调发展学前教育资源教职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人员依法加强婚姻登记、收养照护服务机构,提供月薪留学和教育连续培训,制止未成年人无正当理由消费。
《方案》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统筹协调发展普惠性社区家庭教育,协同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并按照职责分工协作,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
《方案》还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家法律和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普惠性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医师志愿者队伍、志愿服务人员队伍”,定期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机构的设立、指导服务专业,制定家庭教育指导纲要,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将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家庭教育工作专项规划,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纳入工作计划,将工作计划纳入政府购买具备的资金支持范围。
新时代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如何在变革之中建立家庭教育的长效机制
人民法院开展家庭教育促进法研究,在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指导下,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有家庭教育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对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设立和运营内容进行评估、指导,加大对其监管力度。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家庭教育工作专项规划,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纳入到地方政府预算、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地,支持以政府相关政策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列入”工作体系。
“
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建设试点地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接受培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强对地方政府审批力度。
2.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举办家庭教育讲坛,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组织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到场,举办家庭教育讲座,让更多的父母走进课堂,获得家庭教育的帮助。
3.拓展活动范围,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推广人教版的优秀父母课程内容,结合案例、数据,宣传家庭教育正确的理念、方法,对父母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将理论知识融入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4.开展家庭教育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态环境,让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
5.家庭教育指导教师要注重以家庭教育为载体,将家庭教育作为教师和家长教育活动“三个合伙人”,共同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育人的步伐,更好地发展。
6.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合作育人,教师要主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孩子对学校和社会的热情,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学校课程设计、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为家长提供更专业、更成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