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玩手机游戏,家长不同意,还当着孩子的面说自己给孩子买了一个新手机,说这会影响孩子学习,给孩子贴了近视的标签。家长一句话就怼回去:你玩游戏,你就玩电脑。
这个孩子在手机游戏里,只是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痛苦。
而家长却习惯性的把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事情,当做没有发生。
孩子患有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等心理问题,家长不能只是无条件接纳与靠药物来控制改善,更需要同时做到以下几部分,才能更好地帮孩子改善:
第一点、孩子要正常的作息,是精气神保障;
第二点、孩子要正常的饮食,是身体营养保障;
第三点、孩子要正常的运动,生命在于运动;
第四点、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全家人情绪稳定的保障;
第五点,让孩子有边界地使用手机网络,减少孩子受网络毁三观的游戏、视频、小说等影响从而加重心理问题。
以上五点是左养右学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你认可吗?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问题》的电子书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有“补偿心理”。
比如有的父母认为,工作赚钱让自己轻松了,给孩子买些零食、玩具,或者平时在孩子面前总是手机不离手。
然而,有很多时候,孩子对于父母的依赖,仅仅是因为工作太累、生活太忙、太累,有时候他们可能也会向父母抱怨:“我也要休息,我也需要放松。”
可你却无视孩子的内心想法,一味的让他们去学习,结果可能吗?
要知道,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
小时候,我也曾和许多爸妈一样,自己贪玩手机,为了孩子的学习,甚至连自己都没有好好的去教育孩子学习。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我们认为很好的父母,却还是一个“小学渣渣渣渣”的孩子。
初中,就跟着爷爷奶奶出去打工了,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每天和一些小学生厮混。
本来在学校,特别调皮的他,放学后经常是老师们找不到他,刚开始的时候,还会乖乖的跟着老师们一起玩耍,后来,就开始逃课、逃学,甚至开始吸毒。
看着孩子的状态,父母心急如焚,想要把他拉回来,但是,怎么也想不到,原本乖巧懂事的孩子,上了初中之后,变得“不可理喻”。
之前的乖巧、懂事不再是听话,而是变得调皮、不听话,甚至不把自己当小孩子。
更让人心疼的是,孩子的行为越来越难以控制,甚至为此和父母闹了别扭,甚至于在学校里,经常和老师对着干,用不吃饭、不睡觉等行为来对抗老师。
对此,父母感到很头痛,送他来到“心理咨询室”,想要解决问题。
可是,从一开始,问题就已经出现了。
孩子对父母很不满,但是却对咨询师所谓的“专业术语”更反感。
在一次次的争吵中,孩子开始拒绝与父母沟通,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父母已经不爱自己了。
孩子与父母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
父母的话越来越不愿意听,孩子开始和父母对着干,亲子关系逐渐变得疏离。
孩子开始慢慢变成网瘾少年,拒绝与父母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孩子不再信任父母,就好像不愿意和父母说话,沟通也变得越来越少。
父母的改变,从主动开始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是照见父母改变的人。
每个人都是他自己,要允许孩子自我成长,当他有了自我意识,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孩子。
如果想改变他,先改变自己。
不听孩子的话,总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
但父母们,真的能从“听话”这个标准改变吗?
02
父母的“听话”,是孩子的一场灾难
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剧中的乔英子,在妈妈的高压控制下,患上了抑郁症,差点跳海自杀。
她明明可以过得很好,可是,她为了不让妈妈失望,故意伪装成妈妈喜欢的样子,不断地反抗妈妈,却惹怒了妈妈。
妈妈没有问清乔英子为什么不开心,反而责备她“你太笨了”。
为了让妈妈开心,英子不惜以死来逼妈妈“闭嘴”,却只是为了逼妈妈反抗。
孩子的青春期,就是一个人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
父母的爱,是指引孩子走出自我探索的唯一绊脚石。
只有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去感受,去成长,才能让他变得更加懂事。
这是水淼·WordPress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发布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23-03-31 12: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