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大有防沉迷游戏黑产。在最近5月25日,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遭破解典型事例激增,业内普遍认为,“实名制防沉迷系统破解并不难,想必这样的防沉迷系统真的很了不起。”
有数据显示,2021年9月16日,全国网上游戏用户超1亿,占比高达28.2%,成为众多游戏爱好者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防沉迷系统已经接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进行严格限制,确实是一个有效措施,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天玩8个小时游戏,视力下降到43.8%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今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游戏障碍”游戏成瘾正式被正式纳入精神疾病。
消息一经公布,世卫组织极为兴奋,不仅直接在今年发布游戏成瘾的诊断,而且还连续两周将游戏成瘾纳入诊断。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
“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疾病范畴”
“游戏成瘾是因为游戏障碍已经被纳入精神疾病”
“电子游戏是精神疾病,是因为游戏障碍的一种行为”
“《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分类目录中。
游戏障碍是指由于玩游戏影响到其他日常生活的一种行为模式,包括正常的言语、社交或非语言交流,以及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造成的伤害。
诊断标准中,“障碍”包括了三个核心症状,分别是:
第一种是对游戏行为的开始、频率、时长、结束、场合等失去控制;
第二种是未节律,例如难以控制玩游戏的时间,或者游戏优先于其他日常活动,例如吃饭、睡觉、起床和其他日常活动;
第三种是明知故犯,认为自己的行为不对或者不恰当,但仍然我行我素;
第四种是明知故犯,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但仍然我行我素;
第五种是,根据家长的描述,对游戏持积极态度,并付诸实施;
第六种是,是对游戏的固定行为,比如喜欢玩一些固定的游戏,对一些规则和限制采取行动,但不喜欢持续地玩,如熬夜玩、用手机看,对其他事情就不闻不问。
了解以上几个因素,就可以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有“游戏障碍”。
如果我们可以找到孩子“游戏障碍”的原因,帮助孩子改变游戏障碍,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一、孩子游戏障碍的表现有哪些?
1.游戏障碍的主要表现是:
在孩子没有意识到游戏障碍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是不集中的,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游戏行为,对游戏外的其他事物的过度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2.孩子的自控能力差
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例如,一个孩子因为玩游戏被老师批评了,这个时候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他会想要逃到一个虚幻的世界中去寻求安慰。
3. 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低
很多家长在孩子被老师批评之后,就会一改往日的严厉教育,把责任和压力都丢给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强加给孩子,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是极度痛苦的,他会回避这种痛苦。
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自己的痛苦和负能量都是来自于学习上的,所以孩子就会表现出各种厌学,不想学习,甚至逃学的情况。
4. 沉迷手机游戏,作息不规律,甚至晚上不睡觉,早上起不来
手机已经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随时随地都要玩手机。
特别是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更是如此,孩子对手机的沉迷更是让家长感到担忧。
手机吸引孩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
就像是上文中开头的那位妈妈一样,她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求着孩子能够自在,当然在手机游戏这件事上,作为家长,有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关心和陪伴呢?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因为家长的缺席,孩子的内心会因此感到孤独,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