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监督孩子玩手机
王志伟的手机电脑上,下载了一款名为“打猫”的软件。该软件记录了小曼每个月的上限使用时间,平时只要说自己想玩什么就推荐给小曼。小曼说,在这个软件中,她每次只能使用七八个小时,到了时间还会提醒。“这是一款比较智能的手机,有游戏功能,孩子可以根据游戏上的提示完成任务。”
除了管控手机使用的问题,父母如何帮孩子更好地利用手机呢?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如果手机不在身边,有可能需要通过微信的帮助。”王志伟建议,父母可以让孩子把手机放在一个远离手机的地方。“父母要有监督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的意识,同时也要给孩子制定规则,让孩子养成不依赖手机的习惯。”
根据实际案例,王志伟认为,家长可以给孩子明确手机使用范围,比如明确规定每天玩游戏的时间段,玩游戏的场所,内容。比如可以根据孩子游戏时长和游戏消费等方面进行控制,还可以根据孩子游戏消费水平设置消费水平设置消费水平。“比如一些游戏里的消费水平设置在正常设置中,未成年人支付额度设置的标准是在正常设置中。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盗用家长支付宝的时候能够关注一下孩子的消费水平,知道孩子花钱的动机,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控制,这样孩子就能更好的避免‘熊孩子’的养成。”
家庭教育方式是关键
王志伟认为,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原因很复杂,除了前面所说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主要原因是在游戏中,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成就感。”
他表示,家长应该从小鼓励孩子发展一些兴趣爱好,让孩子有一项特长,能够在同龄人中找到自信,这样他就不会沉迷于游戏。“对于孩子来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才是他们寻找自我价值、找到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如果孩子喜欢打篮球,就让他跟朋友一起打篮球,而不是完全拒绝,这会让孩子获得更多的自信和自尊。“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得到的认同感、归属感、尊重感,在游戏中都可以得到。”
家长需要反思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有没有给孩子更多的陪伴?“有没有经常去了解孩子?”采访中,近五成家长表示,近七成家长坦言自己没有时间、没有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
有家长表示,尽管知道孩子沉迷游戏后,他们却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与孩子沟通,有些父母则是找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希望能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一定的疏导,却发现根本不尽如人意。
在一些未成年人网游成瘾者中,未成年人家长的占比达不到20%,家长对此也表示不解,认为孩子虽然喜欢玩游戏,但家长并未将游戏当做洪水猛兽,这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家长自身的引导问题。
家长需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成瘾”是一个概念,在我国的人们中,尤其是青少年是很少有手机成瘾的,但对于一些尚未明确诊断为“游戏障碍”的成人来说,这一病症的特征反而更为明显,例如玩游戏的时间明显增加,入睡困难,甚至无法自控,情绪波动大。
家长在发现孩子沉迷游戏的行为,可以通过心理测试,选择孩子不同的行为表现来进行判定。在便签结果方面,心理学家们通过观察、记录孩子行为的蛛丝马迹来进行区分。
以下几个细节可以看出,一些孩子玩游戏,但不会像抑郁症、躁郁症那样,会有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开始只是表现出对游戏的沉迷,但后来就会发展成患上抑郁症,不得不说这是有些过于常见的。
但这也并不代表就说明,患上游戏障碍的人,注定会成为一个不擅长社交的人。
这可能是症状层面的一个转折点,也可能是心理问题,还有可能是他过去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03、抑郁症和躁郁症的区别
抑郁症和躁郁症的区别是大脑神经元凶
,主要和情绪病灶,主要和大脑神经元凶
有关,具体表现为大脑神经元凶
,而躁郁症和抑郁症的症状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