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游戏图片 伤身
2月15日,市民孙先生在湖南的一家保险公司上班,自己原本在一名人民警察当警,听到电话里儿子的名字都让孙先生感到诧异,儿子此前经常用手机上网,还经常一玩就是一整天,甚至天天都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
孙先生说,有一次他拿着手机去查一些东西,结果发现孩子的身体情况和自己很不一样,他带孩子去医院,医生给出的结论是:孩子的身体是不正常的,一定要规范诊疗。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这让孙先生很气愤,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丢人的决定。
3月28日,记者联系了湖南沅江泗湖山镇王先生,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孙先生感到痛苦,他希望能尽快将孩子送到医院治疗。
武汉沅江泗湖山镇有一名12岁的学生,每天都要玩手机很晚,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玩了一会儿游戏后又接着看书,结果玩了很久,都要睡觉了,家人叫他睡觉,他也不愿意,家人叫他,他也不愿意。
家人多次劝说无果,将孩子送到医院治疗,未果,家人十分生气,将孩子强制送到了江西南昌市舅妈家。
在治疗期间,儿子情绪激动,大喊大叫,甚至打人,家人将其送到医院就诊。
入院治疗期间,家属要求患者不要打人,但患者对医生的劝阻没有任何回应,只在一旁玩手机。
患者称自己曾经的情况很不严重,情绪激动时常砸东西,服用碳酸锂等药物治疗,但情况仍然没有好转,家人还感到非常担心,认为是转相障碍导致。
王先生告诉家人,他曾到中心医院就诊,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服用兴奋剂后出现了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精神运动迟钝等症状,病情对他的影响非常严重,吃了一个月药后,情绪仍然没有好转。
在社会上,有些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在服药后,再结合其它的心理治疗、运动等,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规律。
还有的患者,通过与病友的沟通、配合等方式,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生活和工作目标也逐渐回归到了正轨。
但是也有一些抑郁症患者,在吃药治疗的同时,也出现了复发的情况,此时此刻,刘可的爸爸意识到,孩子可能真的有了心理疾病,不能再逼他继续上学了,他需要帮助。
于是,刘可爸爸带着他的朋友去看了心理医生,在他的建议下,把孩子送到了当地的一所精神病院。
如今,刘可的朋友圈中依然充斥着她的生活、恋爱、学习等,以及她的父母,朋友圈中的各种“晒娃”,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少。
刘可的父亲也并没有刻意要为她屏蔽掉那些负面消息,相反,他的朋友圈“晒娃”得越来越频繁,曾经晒出女儿在一个玩具店的照片,也是晒出了女儿在玩一个她特别喜欢的洋娃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人看完这个朋友圈,会感觉被带着一种优越感,仿佛自己跟这个世界是一体,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所以,孩子从小就会在朋友圈里,晒出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的点点滴滴,都有可能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
然而,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朋友圈、学习上的其他内容就变成了孩子生活的全部。
父母关注的点,从孩子小时候的衣食住行,到兴趣爱好,随着孩子长大,朋友圈子的减少,“朋友式”成为了很多父母关注的重点。
不仅关注“朋友圈”的“点赞”,还关注的“点赞”,每一条点赞之后都会有几百条留言,基本上都是一些负面消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孩子,似乎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自家孩子叛逆不懂事;别人家的孩子懂事贴心,自家孩子顶嘴……
很多父母喜欢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打击孩子的自尊自信心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