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充电玩手机结果悲剧了吗?
厦门的肖女士和老公都出生于2002年,夫妻俩都在天津务工,他们家两个孩子都在长沙市某私企上班,孩子放暑假的时候,肖女士和老公两个人都没有时间照看孩子。由于年龄限制,肖女士的儿子才上五年级,每天晚上孩子放学回家后,肖女士和老公都会利用睡前时间玩手机。有一次,肖女士和老公一同从银行回来,发现原本存有几千元钱的手机突然被儿子花光了,肖女士非常生气,但是她并没有打骂儿子。肖女士说,儿子之前经常拿她手机打游戏,后来她觉得这件事情没什么好说的,所以也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有一次,肖女士在收拾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款手机游戏,里面竟然有游戏界面,并且界面都是按照肖女士提供的地址来指引游戏进行操作的。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肖女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最近玩的游戏都是肖女士下载的,但是自己没有给孩子限制,还是无意间看到了一条推送的软件,于是她当即就给孩子下了这个定义,并且将游戏界面给了肖女士的儿子。
由于肖女士认为,安装游戏是肖女士的个人行为,在钱的问题上没有任何人代劳,因此儿子没有想要,肖女士以为是孩子在偷偷拿钱,但是这个孩子在听到妈妈的这个定义之后,表情马上就变得有些气愤。
于是肖女士就跟肖女士进行了沟通,但是她跟肖女士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肖女士认为孩子的身份信息都是肖女士给他的。肖女士认为,在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他并不知道孩子玩游戏的真实身份信息,他以为是孩子在乱下载,所以才会通过这种方式,将游戏账号给孩子玩。
肖女士说,游戏账号出租的原因,肖女士认为是游戏公司为了吸引未成年人,故意使用一些不健康的手段,或者是因为“防沉迷”而设立的。她觉得,孩子会拿着父母的身份证号注册,如果在网上注册,就不需要再支付钱了,对孩子也不好。她也曾有过管教孩子的经历,不过她也束手无策。
采访中记者发现,此类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实名认证仅需填写身份证号和姓名,但未成年人无法通过默认模式,仅依靠技术手段无法甄别他人进行身份认证。”
未成年人可通过“购买”手机
客服称,可以通过“返还款”来实现返还。“手机卖的不是钱,是人脸识别。”该客服表示,出售手机的人其实是用父母的身份证号码,不是纯粹靠猜,这种情况下,即使父母进行了人工审核,能够证实这种情况的,相关内容会比较多。
“如果能证明的话,我们会按照相关规定来监管。”
对于无法判断是不是未成年人购买“返还款”的问题,对方表示,会通过技术手段,包括手机号、人脸识别等验证方式,甚至有些微信件也可以“刷脸支付”。“遇到这种情况,直接要求退款,非常困难,是非常难以承受的。”对方要求,对方依然建议先核实游戏使用时间核实相关信息,再通过第三方软件平台退回款项。
“之前的维权过程中,我遇到过家长向游戏公司申诉,但是遭到拒绝。”小胡告诉记者,他们希望游戏公司能退还相关费用,但对方表示,即使到时候自己也没有办法退款,而且无法退款。
律师:作为家长,如果孩子向游戏公司客服索要“游戏账号”,应该怎么处理?
小胡多次维权均未果,小胡多次维权均未果,只能作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规定,国家有举措,向游戏公司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如媒体或者相关部门递交材料充分保护未成年人,学校在提供未成年人“关怀金”等措施前提下,可结合该规定实施。
律师建议:未成年人家长维权实务
在维权实务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家庭教育。家长维权实务中,要注重家庭教育指导对未成年人的指导,要有防范手段和流程。
首先,要从法律层面对未成年人参与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其次,对不履行监护职责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干预,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