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的时候,“幼儿叛逆期”
这个是幼儿刚刚具有自我意识,他们对自我的想法和要求有着强烈的坚持。
具体表现为:固执、特别执拗、反抗意识强烈、情绪变化多端、容易因为外界的干预而出现哭闹等;
7-9岁的时候,“儿童叛逆期”
这阶段是幼儿的情绪发展逐渐转型为个性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根据之前的行为习惯的延伸,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个性,并且通过行为习惯来巩固这种思想和个性的烙印。
具体表现为:不服管教,同时,很容易对大人产生质疑。我为什么要听你的?你说的就是对的?
12-16岁的时候,“青春期叛逆”
青春期叛逆行为往往综合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缩影。
具体的行为表现为:特别张扬个性,喜欢用夸张、出位的言行来展现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不喜欢被约束,用逆反行为抗议被控制。
那么面对不同的叛逆期,家长要怎么做,才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呢?
“幼儿叛逆期”:
1、理解孩子叛逆行为的合理性
这个阶段的孩子,言行反叛是基于孩子对自我的发现和探索,他们需要用各种方法来证实自己是一个完完全全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那个一岁多,依恋在父母怀抱里的小婴儿。
2、接纳孩子反复无常的情绪
在“幼儿叛逆期”,孩子的情绪变得敏感而多变,遇到阻碍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能批评、不能强迫,而是应该适度引导。
2岁的晨晨要去公园玩,出门的时候,他要自己穿鞋子。但是怎么也穿不好,自己气得坐在地上大哭。
这个是因为:晨晨觉得自己可以穿鞋,但是自身行为发展又确实还没有达到能够熟练的穿鞋子的能力,所以,当行为和愿望产生冲突的时候,晨晨就开始情绪失控。
妈妈很聪明,在晨晨表示要自己穿鞋子的时候,没有阻止,(因为阻止会引起叛逆和反抗)当晨晨在自己尝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妈妈开始出面了。
“怎么了?晨晨自己穿鞋子,需要妈妈帮忙吗?”
用语言把孩子自己想做的事说出来,是顺应孩子的情绪要求,缓解了孩子的心理压力,然后提出可以帮忙的橄榄枝。
这个时候,妈妈并没有直接把鞋子帮他穿好,而是帮他把鞋子套上,然后让他自己把鞋子的魔术扣扣上。
在孩子的意识里,虽然他只是做了穿鞋子的最后一步,但是他还是通过努力自己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
所以,“幼儿叛逆期”,我们要懂得观察孩子,观察孩子叛逆失控的情绪背后需要的帮助是什么,从而达到引导幼儿情绪纾解的渠道。
3、聆听,是这个阶段,帮助孩子渡过叛逆期最有效的工具。
蹲下来,用一种平等的姿态,听孩子说,适当尊重孩子的意见,趁着孩子在自我意识启蒙的初期,努力成为他们的朋友,而不是他们的主宰。
“儿童叛逆期”
1、尊重孩子个性的发展
尊重孩子的意见,给他们适当的自由空间,不要拿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及要求孩子。
让孩子在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态度。
2、听孩子说
任何时候,不要轻易给孩子下判断。
听孩子说,给他们解释自己行为的机会。
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对话,尝试着用商量的语气,而不是总是命令和要求。
3、坚持原则,但是态度要和缓
大部分时候,孩子对原则的接受不是屈服于武力,而是尊重于态度。我们让孩子能够听进去自己所讲的话,听进去自己所要传说给他的道理,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孩子能够心平气和的听。
但是大部分家长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们总是想着先通过恐吓和暴力让孩子先害怕,然后让孩子接受自己所讲的道理。
举个例子:
有一天和朋友一起去吃饭,朋友的孩子三年级,吃饭的时候,一直拿着手机玩游戏,妈妈很生气,就抢过手机说:整天就知道玩游戏,不好好学习,这次考试又没有考好,我已经打电话给你爸爸了,他说出差回来要揍你一顿。虽然这个孩子全程没有再玩手机,但是一直沉默不说话,神情上可以看得出来,很抗拒,可以看得出来,对爸爸回来要揍自己这个事情充满惶恐和不安。很显然的,妈妈讲的道理其实他一点没有听进去,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和害怕的状态里。
所以,在“幼儿叛逆期”,我们在坚持原则的过程中,应该调整自己的态度,即便是因为当时孩子行为举止让自己很生气。但是也应该尽量让自己保持一个温和的态度,给了孩子一定的安全感,反而更能够听进去。
虽然很难,但一定要去努力,而不是道理都清楚,但一发火就把道理抛之脑后,这样看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青春期叛逆”
1、不唠叨、不啰嗦
言简意赅是一种尊重。这应该很多的孩子都能够感同身受。
直到现在问起孩子觉得最头疼最害怕的一件事情,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是父母的唠叨。
很多的家长总是觉得孩子永远没有长大,所以一个问题要反复的在孩子耳边讲去重复才会心里有底,觉得孩子这样才能够记住。
其实这样恰恰犯了超限效应的误区。
当你反复的去重复,过度的去说一件事,不仅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孩子即便在听了父母反复的唠叨之后,却总是不能够记住,当成耳旁风的原因。
2、以朋友的身份相处,在闲聊中说原则,而不是指手画脚的过多干预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指教,而是理解。
为什么12、13岁的孩子,宁可把秘密告诉朋友,也不愿意和父母分享,因为他们知道,一旦父母知道了就会各种强加干预和指责。
我儿子14岁的时候,早恋,从他开始对这个小孩子有好感、关心她、直到发展成“早恋”关系。他都有和我全程分享他的心里路程:他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女孩子,平时他和她去看电影、吃甜品、周末放学送她回家。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并没有强行制止他,甚至我还主动和班主任老师沟通,保持和老师之间的互动。
但是在我儿子和我分享的过程中,我会在节点上给点建议:
我会在某一天突然问他:你确定你不是同情她,而是真的喜欢她?
有时候我会问他:如果将来你们考上大学不在一个城市怎么办?
在孩子和我们分享秘密的过程中,用提问的方式给他一些警醒,就足够孩子在叛逆期的岔道上,迅速的找到正确的方向。
同时,我会制造一些轻松的聊天环境,在聊天的过程去强调一些原则性问题。
“儿子,告诉你,少年知慕少艾是正常的,妈妈在你这个年纪,也有很多小男生喜欢,但是有一点你一定要记得,喜欢一个女孩子,就一定要保护好她,不能让她受伤害,现在你们还是学生,一起看看电影,吃个雪糕什么的,这是非常美好的情怀,但是,原则和底线一定要坚守,我可不想太早做奶奶。”
儿子眼神清澈的翻了我一个白眼,说:我是那么不靠谱的人吗?
“青春期叛逆”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和家长剑拔弩张,视对方为敌对。双方都是想着怎么说服对方,怎么控制对方,而不是尝试着去理解对方,去共情彼此。
@幼儿教育lulu老师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三个叛逆期,其实是息息相关的。
从“幼儿叛逆期”,到“青春叛逆期”,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等到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的时候,在猛然发现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才开始想着怎么去纠正和改变孩子,那个时候,往往来不及了。
- “幼儿叛逆期”,唤醒孩子对家人的爱和责任心;
- “儿童叛逆期”,让孩子懂得敬畏和原则;
- “青春叛逆期”,孩子才能在以上两个基础上,愿意你成为他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