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含义(家长意味着什么)

前些天,武汉一个14岁的孩子,在学校犯错被叫家长,挨了妈妈几个耳光后跳楼的事儿,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那个只有短短几分钟的监控视频,真的很让人难过而无力。一个尚未绽放的生命就这样匆匆逝去,而很多与之相关的人,都将会在很长一段岁月里,陷入无解的苦痛。

网上对此事的讨论很快发酵,批评孩子心理脆弱的、批评家长粗暴过激的、批评老师夸大事件的……什么样的声音都有,嘈嘈杂杂挤满了屏幕。

网友们的想法孰是孰非,我们无法辨明,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足点和聚焦点。

 

但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中,我还是看到一个共识

“叫家长”,真的很可怕,甚至可以说是是孩子最害怕、威力堪比核武器的杀手锏。

天下孩子,苦“叫家长”久矣

在各种展现校园生活的影视剧里,经常会出现的桥段就是:孩子雇个假爸假妈来和老师面谈,结果闹出各种乌龙笑话。

天真遇到现实》的小女孩虫虫,数学成绩大滑坡被叫家长,她不想找爸妈,用20块钱买了房东郑叔叔的一小时:

郑叔叔冒充虫虫爸爸去见老师,被孩子留在试卷上的无忌童言逗乐,却被老师责怪“考这样您还笑得出来”:

《最好的我们》里,高中生蒋年年,跑人才市场招短工未果,最后花50元雇了菜场的杀猪大叔,去学校给自己开家长会:

 

大叔发表一番“教育孩子就像杀猪”的精彩言论,把年轻的班主任老师吓得够呛。

 

当然,影视剧更多是隔岸观火,带着点无奈的喜感。它们成为了街头巷里、茶余饭后的谈资,说出来可以图个乐呵。

 

但艺术始终是源于生活的,在真实的社会新闻中,也会看到孩子雇人开家长会的相关报道:

曾经有媒体做过相关的调查,采访了杭州某小学33名六年级的学生,询问他们:所有惩戒手段中,最怕的是什么?

结果有近1/2的同学表示,最怕听到老师说“去把你家长叫来”!班上有位男生,曾被要求叫家长,哇的一下就哭了,当场崩溃。

以上情况,大家都见过或经历过,是时候沉下心来好好想一想:

孩子为什么苦于“叫家长”这事儿?他们在害怕什么?

是害怕家长和老师有联系吗?

老师和家长保持交流,并不值得孩子害怕。毕竟在越来越强调家校联合、共同教育的今天,双方早已能通过手机微信随时随地进行对话。

孩子心里其实门儿清,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研究得清清楚楚。面谈,也不过是老师和家长这对“网友”的线下延伸。

而老师请家长到校,总有着约定俗成的更深层含义: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或者犯错误了,要么比较严重,要么屡教不改。

那,孩子是害怕做不好、犯错误,被批评?

 

也不尽然。

 

做不好,就分析原因积累经验,争取进步提高;有错误,就承认、担责、改正、弥补,争取以后不再犯。

 

家长来学校,也是为了和老师有更直接更深入的沟通,从而更了解孩子的言行想法。合理的批评,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孩子虽然不喜欢,但经过好好沟通,也一定能理解。

只是现实,往往没有这么理性。

比如,那个听到“叫家长”就崩溃大哭的男孩,班主任表示,他的爸爸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如果到校来面谈,几乎可以猜到孩子将会面对什么。而就是这个想象,让孩子结结实实吓到了

也确实见过有些家长,被老师请到学校谈孩子的问题时,常常“先声夺人”,劈头盖脸把孩子臭骂一通。更有甚者,直接上手上脚,狠打狠踹两下,老师旁人劝阻都来不及。

 

从此次事件的评论中,我看到了不少类似的“童年回忆”:

 

小时候犯了错被叫家长,挨揍挨骂,成了心理阴影,一辈子都不会忘。有时午夜梦回校园,却没多少愉快的青春回忆,有的,只是被威慑所包围的恐惧

其实,真正让孩子怕的,不是“叫家长”这件事本身,也不是做不好、做错事;

 

而是那个至亲至近的爸爸妈妈,来到学校以后,坚定且不依不饶地,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用激烈的言语和动作,瞬间划清了双方的关系。

 

“对立面”行为,不是教育,更不是爱

网络上有个流行词,叫“社会性死亡“,其含义多为“在公众面前出大丑”的意思,已经丢脸到钻地缝都不够、只想一死了之的程度

 

豆瓣上的“社会性死亡”小组,收集了众多网友投稿的此类经历,读一遍,保证你隔着屏幕都能共情,尴尬到蜷缩脚趾。

 

类比一下,对于许多孩子而言,“叫家长”所代表的含义,差不多就等于 “社会性死亡”——校园,就是孩子的社会;家长的过激言语和行为,就是从对立面插过来“公开处刑”的刀刃

不妨试着想象,大庭广众之下,全是熟悉的老师同学来来往往,而爸妈当着所有人的面,戳着孩子的脑门大发脾气、一顿数落,甚至火气上头啪啪两巴掌,声音响到走廊尽头的教室里都能听见。

很多父母似乎有这种认知:“人前教子”的方式,足够体现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也足够让孩子刻骨铭心,避免再犯同样的错。

好的,尊严被抹杀了,羞耻感爆棚了,是挺刻骨铭心的;但内疚感,却并不会因此加强

根据心理学家霍夫曼(Hoffman,M.)的表述,内疚,是一个人违反道德准则或行为危害别人后,产生良心上的反省,进而负担责任的一种体验。

羞耻感唤起的,多是自尊心受损、自卑感扩大、沮丧无力、逃避抗拒等负面结果。

 

这二者,全然不同。

一个孩子,在相对封闭专属的小社会里,在劈头盖脸的责骂和敲打中,让老师和同学目睹了自己被剥夺自尊的全过程,这和扒光衣服套上枷锁游街示众,有什么区别?

 

而丢尊严、被羞辱,还不是对孩子最严重的的伤害。

 

孩子更怕的,是被父母孤立、被家庭“遗弃”。

在学校,因为没做好而受了训斥,其实孩子们在潜意识里多半是能接受的——学校就是这样一个听老师教导、受老师管理的地方。

但家和父母,是完全不同的角色。如果在学校遇到挫折、心情低落,绝大多数孩子的第一反应,都是回家跟爸爸妈妈诉苦、寻求安抚和帮助。

 

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自己头上的天,家庭就是安全的避风港,只要父母在,只要能回家,没什么困难是不能解决的。

 

但,一旦在“叫家长”事件中,父母公然“倒戈”,站在了对立面,种种言行态度都在表达指责和否定,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天塌了,意味着港湾毁了,意味着自己失去了爸妈的庇护,成了一个举目无援的弃儿

我见过这样的家长,他们被叫到学校面谈后,也不打,也不骂,只会铁青着脸,撂下几句“你不是我孩子/别跟我回家/以后你爱怎么样都和我没关系”之类的狠话,扭头就走,随便孩子一个人滞在原地、或哭或喊,都无动于衷。

这种做法,简直就是在明明白白地通知孩子:我嫌弃你了,我不要你了。

孩子会因此而陷入无尽的自责和恐惧:“爸妈对我失望了,我是个坏孩子”“爸妈不要我了,我该怎么办”“我做什么,他们都不会再爱我了”……

 

长此以往,你们猜猜,孩子的心里,会产生些什么念头?讨好?麻木?痛苦?怨恨?报复?解脱?

联想到那个最终选择了跳楼轻生的孩子,在老师和母亲离开后,独自在走廊边站了两三分钟。他当时思考了什么,我,不敢猜。

有一句话,老套却真实:孩子一辈子都在寻求父母的认可。

 

没有人,不想获得父母的接纳;没有人,不想受到父母的肯定。

 

然而,爸妈站上对立面时,看待阶级敌人般的鲜明态度、冷漠无情的指责言行、极力划清界限的否定结论,成了一根又一根不断累加、最终压垮孩子的稻草

打压孩子的尊严、否定孩子的存在、将难以承受和消化的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施加到孩子身上,可能是要面子,可能是耍威风,可能是高压控制的表现。

 

但,这不是正常的教育方式,更不是爱

 

家长的误区和苦衷,孩子不会懂

 

大家千万别觉得:这才多大点事儿?等走上社会,碰壁更多,现在这样,是未雨绸缪的挫折教育!

这个误区可太大了,若不及时扭转,会害了孩子一生。

首先,大人的情况和孩子的情况,毫无可比性。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忍一时风平浪静”,这些在摸爬滚打中总结出来的世故道理,孩子们是难以理解的。

 

他们的情绪,都很真实、很直接、很纯粹,同时也意味着藏有很大的能量,一旦上头钻入牛角尖,却没有及时得到劝慰和排解的话,极容易走向极端

其次,羞辱和否定孩子,根本不是挫折教育。

不如说,这是把孩子扔进故意制造的挫折里,撒手不管了

父母在对立面的种种言行,让孩子坠入痛苦深渊,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认定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家长认可和满意,就干脆放弃努力了。

 

而当孩子处于困窘之中,却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也会从根本上破坏对家长的无条件信任,丧失安全感和勇气

这样长大的孩子,心理更加敏感、脆弱、自卑、焦虑,也许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求治愈,也许会把自己受过的伤害延续给儿女,无论如何,都是让人悲叹的。

 

其实,希望孩子越来越好,是全天下父母的本心。

大部分的家长都能意识到,为了维护脸面、彰显权威,如此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信任感,毁掉家人之间亲密的羁绊,是万万不可取的。

但真被“叫家长”的时候,有些人可能还是会选择与老师统一阵线,对着孩子义正辞严、声色俱厉

明明清楚不该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为什么仍要这么做呢?

其中的辛酸苦衷,这些爸爸妈妈也有口难言:

 

“我们家长可以全力专注于自家娃,但一个老师,至少需要面对几十个性格不同、情况各异的孩子,能愿意为了孩子的情况找家长聊聊,已经是上心的表现了。

“如果我被叫到学校,却没和老师站同声同气,老师会不会觉得我们家长不配合?会不会觉得管孩子吃力不讨好?会不会有情绪,以后给孩子穿小鞋?甚至……会不会直接放弃不管了?

家长忧心忡忡、思前想后,无奈选择做个“配合学校工作的负责家长”,也不是不能理解。却没意识到,在孩子的眼里,自己已经坚定地站到了反对的那一方

 

孩子,哪里懂得成人世界这些复杂的弯弯绕,当下直击内心的感受,就是爸妈的放弃和自尊的损坏,因此产生的情绪,夹杂了太多的委屈、不解、紧张、害怕,脆弱敏感的神经紧绷着,根本没空来思考家长的一片苦心。

不论是误区或是苦衷,不论是想锻炼孩子或是保护孩子,若最终的结局,都是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其实都是在伤害孩子。

 

无条件的爱,让孩子不怕“叫家长”

总有人,将孩子的脆弱,归结为“身在福中不知福”:明明生活环境有了质的飞越,这些玻璃心的人类小崽,却还不如童年时期物质条件紧张的我们皮实,就是被惯坏了

并不是这样。

孩子从来都是脆弱的,如同所有物种的幼体一样,是需要被成年者们呵护和关怀的

 

即便现在的孩子,有了更为优渥的吃穿用度,被各种大人围在中心,却仍然渴望着情感上的联结,渴望确认父母对自己的爱与包容

 

(我们这代人,童年时一定也在渴望父母家长的爱,只不过在当时,与生存相关的基本需求更为紧急,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较高层次的情感需要的表达)

而身为父母,我们能自始至终源源不断给予孩子的,就是无条件的爱。

 

啥是“条件”?我来举几个例子: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爱你了。”

“你要好好学习,才算对得起爸爸的苦心。”

“你要是不听话,就滚出这个家,我只当没生过你。”

这些即便没有亲口说过、也耳熟能详的家长语录,说白了就是威胁:你不符合我的条件,我就收回我的爱。

 

这样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安全感?怎么可能相信爸妈?怎么可能学会爱别人?

我在知乎相关问题的回答之中,看到网友“劲姊”讲述了一个故事:

 

“我有个男孩儿,一点也不让人省心,经常被“叫家长”,以致于我接到老师电话就紧张,但从没有因此对孩子指责打骂过。

“孩子上高一时,有次晚上七点多,我接到年级组长的告状电话,原来,我家小子(寄宿生)伪造走读生岀入证,在放学时多次混岀学校,当天被抓住,需要家长到校配合处理。

“我人在另一座城市,马上开车岀发, 10点半左右赶到学校后,我崽正笔挺地站在走廊里罚站,看到风尘仆仆的我,喊了一声‘妈妈’。我停下来望着他,问他‘吃饭了么’,他说没有。

“我进了老师办公室,老师告诉处罚结果:停课三天,记过处分。我坦然接受,并向老师道歉,给他们添麻烦了。然后我领着崽上车,把给他打包的饭菜递给他,一句话都没多说。在家三天,我也没跟他提一句这件事。

“第四天,我把他送回学校,进了校门后才开口:‘你跟妈妈讲讲,你是怎么跟保安叔叔斗智斗勇的?’浑小子一笑,把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我问他,你混岀去干什么?他说,也没做什么,就是到处走走,买杯饮料。

“我告诉他,一个人的档案是陪伴终身的,要珍惜自己的荣誉。再跟他讲了那天晚上,我从外市赶到学校的情况:‘妈妈眼睛不好,心里又急,晚上开车上高速,万一岀点事,你日子怎么过?’

“从那以后,崽再没给我添过乱了。”

由衷佩服“劲姊”这位妈妈的处理方法。

从故事里,相信大家都能体会到:无条件的爱,不是所谓的“溺爱”和“护短”,孩子违反了校规,就是错了,该给老师道歉,就去道歉。

但转头面对孩子时,我们要做的是,不论他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我们都会爱他、陪伴他,支持他改正错误,永远不会讲条件。

 

父母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感到安全,感到尊重,感到坚实的后盾在支撑自己。当孩子能看到实实在在包围着自己的爱意,就能有勇气面对错误,也就能学会信任父母、学会爱父母,而不再恐惧于“叫家长”了

可能有些爸妈会说,孩子是不怕“叫家长”了,但是,我们怕啊

 

除了对孩子安全的紧张和担心,其实,家长最怕的,也不是“叫家长”这件事,而是因此产生的面子问题和情绪问题:一通电话召唤到学校,听着老师数落孩子的不是,脸上无光、心情低落,仿佛所有人都在指指点点“孩子都教育不好,不是个好家长”。

恰巧看过心理学家贺岭峰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女儿的数学老师打电话叫他去一趟,他请完假走在路上,心情也很忐忑:

到了学校,老师口气不善,连连质问“生完孩子就不管了”“作业也不检查”:

原来,有一道数学题,女儿连错四次了还学不会,火冒三丈的老师就是为这个事情叫了家长。

贺岭峰说,自己被老师狂训一通,心里很不爽。回到家吃饭时,女儿偷偷看他,问老师说了什么,他回答:

 

“老师说,你最近数学考试的卷面明显整洁多了,可以看出学习的态度更端正、更认真了,希望你以后在做题的时候,认真审题,多加验算,这样成绩才能提高。”

讲完这段经历,贺岭峰解释了他不训斥孩子的原因:

 

“数学老师训我,是因为她心情不好,她多年工作的自信,在我女儿这里受到了打击,在找我之前,她一定已经批评我女儿好几回了。

“所以,她请我去,是为了宣泄她不开心的情绪。

“我被训,当然也不开心,但是,如果我回家后,再把我女儿训一通,那我跟这个数学老师,有什么区别?

“训孩子,也只是我在宣泄情绪,而我的情绪,包括老师的情绪,是应该由我们大人来自己处理的,跟我女儿并没有什么关系。”

 

他最后表达的意思,让我很感慨——

我们被孩子叫一声爸爸妈妈,总得替他扛一点什么东西吧。

 

家长遇到的面子问题也好,情绪问题也罢,不该转嫁到孩子身上,让他们承担;也并不是骂一顿打一顿,题就会做了,成绩就上来了,坏毛病就改好了,错误就不存在了。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归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也总有这样那样被“叫家长”的可能性。

 

有了问题,我们就协助孩子解决,但千万不要借“问题”发挥情绪,让家庭成为学校的延伸,让自己成为老师在家里的代言人,最终成为破坏亲子关系、站上对立面的推动者

咱们做爸妈的,一旦想明白,“我是无条件爱着孩子的,是站在孩子这边、支持孩子更好成长的”,就也不会再害怕“叫家长”了——当然,那份紧张和担心是不会变的,谁叫我们是爸妈呢。

 

身为父母,家有儿女,谁也没在学校进修过“怎样做一个好家长”这门课,就算囤积了超多育儿理论,也都是在漫长的养育过程中一点一点摸索的。

 

所以,即使曾经有过差错,有过不足,没关系,在以后的日子里,和孩子一同改进、一同学习、一同成长,也很好。

说不定,娃娃们还会舒一口气:原来爸爸妈妈和我一样,也会犯错啊!

请告诉孩子,有错被批评不可怕,老师叫家长也不可怕,爸爸妈妈会永远爱你,也会陪你变成更好的自己。

 

相信我,他们能明白,因为他们,也很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呀。

 

在孩子表现好时,我们会很骄傲地跟对方说:“看,我儿子(闺女)这么厉害!”在孩子表现不好时,我们的叫法就变了:“看,你儿子(闺女)怎么那样!”

虽然是开玩笑,却能很清楚看出,我们有多么在乎“好父母”的评价,那种能教出好孩子的好父母,特别享受成为被羡慕的“别人家父母”的自豪感。但好父母的终极评价者,不是别人、不是我自己,只应该是孩子。只有他们真正了解和有权力评判他们的父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在乎的。

一直想做这样的父母:孩子最开心和最难过的时候,第一时间会奔向的父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4月30日 下午3:40
下一篇 2022年4月30日 下午3:46

相关推荐

  • 家庭教育致辞

    编者按: 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部长助理李连宁主任在首届全国家庭教育与家庭心理建设论开幕式上的致辞,组委会觉得非常精彩,分享给大家,一起来学习下。…

    2022年5月17日
  • 孩子沉迷吃鸡游戏怎么办

    孩子沉迷吃鸡游戏怎么办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吃鸡游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这种游戏也可能会导致孩子沉迷其中,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家长应该采取措施来帮助孩子…

    孩子教育 2023年7月10日
  • 女儿厌学怎么劝她

    女儿厌学是每位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耐心和理解,帮助女儿克服学习困难,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女儿厌学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女儿遇到了学习困难,或者对学…

    孩子教育 2023年12月4日
  •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上学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上学? 在现代社会,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孩子不愿意上学的原因: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改善孩子叛…

    孩子教育 2024年2月22日
  • 星期天不让孩子玩手机

    星期天不让孩子玩手机,孩子也就不写作业,跟家长要手机,要苹果手机。当我把手机藏起来时,孩子没发现,不知道锁在哪里,为什么锁在家里。 其实手机,也不只是大人的专利,孩子也有自己的隐私…

    孩子教育 2023年3月4日
  • 一年级孩子成绩出来后的朋友圈

    一年级孩子成绩出来后的朋友圈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一条消息所占据:一年级的孩子成绩出来了!这个消息让家长们感到无比焦虑,因为他们知道孩子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升学和就业。 然而,…

    孩子教育 2024年9月4日
  • 孩子老喜欢玩手机怎么办

    孩子老喜欢玩手机怎么办?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智能手机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玩手机,这给家长带来了许多问题。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

    孩子教育 2023年5月18日
  • 孩子十岁叛逆期家长怎么做

    孩子十岁正处于青春期,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孩子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这个时期也是孩子与家长之间冲突和矛盾最多的时…

    孩子教育 2023年10月24日
  • 单招和高考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加好(单招和高考有什么区别 有哪些不同)

    单招和高考是两种非常重要的考试,在考生选择大学和专业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和优势。本文将探讨这两种考试的不同之处。 单招是指考生通过单招考试进入大学的一种途径。单招考试通常针对某些特定…

    孩子教育 2024年3月31日
  • 怎样教育孩子不要玩手机呢

    怎样教育孩子不要玩手机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成长是一个很关键的阶段,如果能够教育孩子就会有好的效果,反之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但是,如果孩子总是玩手机,会对他的视力和身体的发育都有影…

    孩子教育 2023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