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梁启超早在百余年前就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孩子的成长关乎国运。如何关注孩子的成长,如何引导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如何对孩子耳濡目染,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的话题。
教育分成三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很多家长以为:“只要我把孩子所需要的一切都打点好了,孩子不用为别的事操心,就会把一切精力投入学习中,学习成绩就会好,就会考上理想的大学,找一份心仪的工作。”其实,这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孩子不是机器,有着复杂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孩子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动力支撑。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学习好,属于自我实现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所以要想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家长就必须满足前几个需求。而很多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实现最高层次的需求,不惜包办孩子前四个层次的需求。这种大包大揽式的家庭教育理念抹杀了孩子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欲望。
包办式教育就是所谓的惯子,惯子如杀子。与其包办,授之以鱼;不如用心雕琢,授之以渔。
首先,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场所,孩子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不少家长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玩手机、上网,而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有责任意识的家长应该以身作则,适当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多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其次,理性地面对考试。考试是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孩子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考试也是孩子实现人生目标的驱动器。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呢?这是每一个家长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康德说:“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也不是实现父母愿望的载体。家长要理智地看待分数,对待孩子分数的起落,做到不悲不喜,“高低”不惊。不管什么考试都是一次阶段性的测试,无论好与不好,都不能抹杀孩子的努力与付出。同时,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的学习基础是不一样的,家长必须正视孩子们之间的差异,不能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所以,家长要做到不攀比、不纠结,给孩子的发展提供一个舒心宽容的学习环境。在批评孩子时,要严而不厉,在表扬孩子时要喜而不狂。
再次,加强合作意识在家庭教育中的培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鉴于此,家长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应该向孩子灌输合作精神,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孩子多为他人着想。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不失时机地赞美表扬孩子,用鼓励的语言同孩子说话,以便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感。这样,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紧密。当然,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并不意味着家长对孩子一味地迁就、纵容,也不要求孩子对家长言听计从,而是要找到双方都乐意接受的态度和行为。此外,父母还要讲究合作技巧,想办法赢得孩子的信任和依赖。
最后,懂得欣赏孩子。大多数父母面对有问题或者犯错的孩子都采取批评和指责的态度。实践证明,这样做只能增加孩子的挫折感和逆反心理。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应该主动积极地倾听孩子的叙述,并和孩子一起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同时,对于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家长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样,孩子在得到家长认可的同时也会乐于同其他人沟通交流。被父母接纳的孩子在性格上往往比较阳光,善解人意,懂得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容易与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