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带着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大包小裹的买了不少,回到小区院门口,正好碰见一同小区的老人,手里也拎着菜市场买回来的菜。
老人看看朋友,好像示意她赶紧拿门卡刷,朋友拉着孩子,放下手里的袋子找门卡,这时老人说话了:“小朋友真可爱,你看奶奶拿这么多东西,你怎么不知道给奶奶开门呢?”
朋友一听,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赶紧掏出门卡递给孩子:“去,帮奶奶开门。”
孩子扭扭捏捏,好像有点不情愿,也可能是逛了半天有点累了,于是老人又说:“现在的年轻人真不会带孩子,不懂尊老爱幼,只顾自己呀!”
朋友脾气也爆,直接刷卡,牵着孩子、拎着袋子就进了小区,没帮那个老人扶门。老人原本可能只是开个玩笑,过过嘴瘾,见这情况便在门口骂骂咧咧起来,后来被门卫制止了,但孩子好像很不开心,可能是内疚吧。
回家后朋友告诉孩子:“妈妈之所以没给那个奶奶开门,是因为她没有等待我们开门,如果觉得她不够礼貌,你可以拒绝,不要觉得是自己的错。”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不知道他明不明白我说的意思”,朋友有些懊恼地说。
后来她细细想了一下,觉得自己除了动作快了一点,做得没什么不好。反倒是老人,见孩子不愿意开门,立即就道德绑架,有点过分。
其实这类事件不少人估计都遇到过,如何让孩子保持恰当的善良,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01为什么不建议家长只教孩子善良?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词——人情教育下的过分善良。
家长都希望孩子善良,这样不仅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也能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
但如果只是灌输善良的含义,却不让他认清人性和现实,可能会导致孩子过分善良,让一部分人得寸进尺。
孩子只知道要谦让、等待、善良待人,但如果别人提出过分要求的呢?孩子应该有选择拒绝的权利,而不是被道德绑架:你不这样做就不善良。
比如上学时老师会建立学习小组,让学习好的给学习差一点的孩子讲题,但有时总给别人讲,自己学习的时间就会浪费。而且想进步的家长为了孩子学习提升,总会说:“你得多帮帮咱家孩子,拜托你了”,于是开始了无休止的提问,孩子还不好意思拒绝。
不懂拒绝,有时即便自己不愿意,也会硬着头皮答应,然而对方又会接连提出更多的要求。
我们要告诉孩子,善良是种自发的行动,如果你不情愿就拒绝吧,不忍心拒绝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负担。
02善良应该有原则、有锋芒
电影《芳华》里的刘峰,就是过分善良的代表。
他接新兵,还捎带北京战友邮寄过来的大包小裹,大家都在吃饭时,炊事班的猪突然跑了出来,刘峰饭都没吃完就帮炊事班班长撵猪,一顿饭吃的乱七八糟。
吃饺子时,他还主动吃破了皮儿的饺子,安慰自己说:这破了皮儿的饺子总有人要吃的。
新来的女兵爱出汗,身上有汗臭味,所有人都不愿意和她搭伴跳舞,只有刘峰主动邀请他……
乐于助人是好事,可刘峰承担下来这么多事,不但没有得到别人真诚的谢意,反而给人留下这样的评价:要不是有刘峰,这么多脏活累活谁干?
没人感激他,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这种善良不能让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只会增加心理负担。
- 三种“老好人”心态:
1)认知型:如果不拒绝别人,就是好人。
2)习惯型:对别人好、帮助别人成为习惯,自己也上瘾,不论什么事都满口应下。
3)逃避型:害怕和别人发生冲突、矛盾,对这类事情有强烈的恐惧感,因此会用帮助别人进行避免。甚至有的人还会过分担心,如果自己拒绝别人,会在彼此心中留下不能修复的裂痕。
如果孩子形成了这三种心态,父母要警惕,这是不健康的。
家长应该转换思维,要知道,给孩子最好的“人情教育”,不是真空中的善良,而是有原则的助人。
活在“真空”中的孩子,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险恶,也不知道还存在不善良的一面,迟早有一天会被伤得体无完肤。
不要担心孩子会因此产生负面心理,总让他生活在童话里,觉得事事美好,将来会更难适应社会。“坏人”不会等孩子长大,等孩子真正长大,真正遇到问题,自己就会束手无策。
请教孩子:你应该善良,但必须有原则、有锋芒,不要委屈自己成就别人,除非是从内心主动自发产生的想法,而不是心理压力下的选择。
03如何帮孩子理解善良也要带着锋芒?
1、教孩子判断是否道德绑架
家长可以在必要时告诉孩子如何拒绝,面对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要学会说“我不愿意”。
对此,可以让孩子看看关于说“不”的绘本:《不,不行》、《我的礼貌书》,懂得书里的主人公是如何讲礼貌、懂拒绝的。
合理的拒绝并不是没有道德,而是保护自己的权益,是合情合理的。
2、教孩子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帮助
说到底,帮不帮助人要看自己的意愿,如果不想做就直接告诉对方“做不了”,实在纠结可以问问家里人,然后再付诸行动,不要心头一热就去帮忙。
让孩子多想想,如果别人强势,自己弱势,就不用善良。
一般故意找问题的人都会收起强势的一面,反而通过示弱对你道德绑架,这就是人贩子心理,看似风平浪静,心里已经设计好如何拐走孩子。
还有个经典故事:有个人回家路上总看见一个乞丐,出于同情,他每次都会给乞丐一些钱,有天他忘了带零钱就没给,结果乞丐讽刺地说:“做事不坚持没好报。”
这种不被感激的付出,就是所谓的升米恩斗米仇,这样的人虽可怜但也很可恨,遇见这样的情况就没不要帮助了。
3、有助人的热情,也要有拒绝人的勇气
首先,要教会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不舒服、害怕、不喜欢等等。说出来,别人才能知道你的想法。
其次,要告诉孩子该帮助的人要帮助,发自内心想帮助的可以主动帮助,正确的帮助前提是自己也快乐,不要忽略自己的感受。还要教会孩子在特定情况下,询问“请问你需要我的帮助吗?”
最后,要理直气壮地拒绝不礼貌的行为,如果孩子不会做,就可以像文章中最开始的家长一样做给孩子看,然后告诉孩子原因,让他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帮助,什么是有勇气的拒绝。
不懂拒绝的孩子都有种讨好型人格,没有主见,很难独立成长,自己解决问题。
有时,孩子跟家长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你也可以拒绝,让孩子知道被拒绝的感觉,间接教会他怎么用礼貌的方式拒绝别人。
用“不好意意思,我做不到”、“对不起,帮不了”这样的话,表明自己的立场,别人也会感受到真情实意。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更有勇气面对自己不想做的事儿,真正智慧的人并不是一直坚持,而是懂得适时放弃。自己省力,也有更多的精力应对接下来的事情。
“人情教育”要有自己的判断,不愚昧地奉承讨好,只要做自己就好了。
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告诉他做事有原则、遇事有态度,从小开始才能让孩子将原则变成习惯,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