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当天,江西一名22岁女大学生罗某准备回老家做清明,开车途中,罗某与父亲发生冲突,罗某突然打开车门,毫不犹豫地朝滚滚江水跳下去。
父亲紧随其后,也跟着跳了下去。幸运的是,两人在旁人的帮助下,成功获救。
这让我想到了2019年上海17岁少年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被母亲在车上斥责后,跳桥身亡。
还有2020年武汉14岁少年在学校被母亲当众打了2记耳光,跳下围栏重伤不治。
一个17岁,一个14岁,花一般的年纪,父母带他们来到世界走一遭,不就是让孩子在世上好好活一回吗?可还没有等他们好好看看世界,就决然离开了世界。
他们的到来是被动的,但他们的离去却是主动的。
有人说现在孩子承受能力太差了,说两句就受不了,可真正想寻死的孩子,被骂的那两句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涨破气球的最后一丝空气。
而更多孩子却是在父母的谩骂、无休止地讲道理中,选择表面的平静接受。
父母总希望把自己毕生所得到的人生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孩子。一次,孩子早上赖床,眼瞅时间来不及了,我赶忙叫她起来,说:“昨晚我就说了要早睡,你还说你早上能够起来,你看看起得来吗?”
孩子烦躁地回复:“你别说了。”我不依不饶,希望趁此机会好好教育孩子一番:“你看,如果你能够速度起床刷牙洗脸吃饭,不磨蹭,睡迟一些也没关系,但是你又睡得迟,还要发脾气,还磨蹭,怎么来得及?”
孩子更加烦躁了,我也很困惑,全程我都是语气平柔地和她说,甚至连责怪她的意思都没有,只是在客观地向她陈述一个道理。
“我在和她沟通啊,她可以告诉我她烦躁的原因在哪里啊,无缘无故地就在那发脾气,换谁也不高兴!”我对丈夫解释。
丈夫说:“你那不叫沟通,叫你单方面说道理,你说的她难道不懂吗?你说这些无非是憋不住,说出来你才爽。就算孩子不在你跟前,你也想说。”
我反应过来,在孩子情绪很烦躁、低落时,家长要做的就是一件事:闭嘴。
同事说她到现在出了事,第一反应都不是找自己的爸妈,不是爸妈帮不到自己,而是爸妈只要帮了一点事,就会开始叨叨。
前阵子,同事爸爸帮孩子进了一所比较好的幼儿园,之后同事爸爸只要逮着机会就开始教育:“所以你们要争气啊,要为子女打算,你看要不是爸爸有能耐,你孩子怎么能进这么好的学校读书?靠你们自己能做到吗?”
爸爸说得都对,都有道理,可是都是令人厌烦。同事早已经习惯了爸妈这样的“说教”,“有些说得很迂腐、传统,可我一般不会反驳,就认认真真地听就可以了。”同事说,“因为你一旦反驳了,他们有更多的道理说给你听。”
当孩子情绪处于爆炸边缘时,请父母把孩子当作人看,不要再一个劲地刺激孩子。
忍一会,大家都会幸福一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