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岁以后,开始学会反抗父母的“命令”,我的一位好友小张就面临这种苦恼。
以前叫孩子去吃饭,他就乖乖地坐在饭桌前,今天孩子闹着小张买了个新玩具,回家后就一直在玩,叫他来吃饭也不舍得放下。小张大声地说:“先吃完饭再玩。”孩子不愿意,抓着玩具不放,也不好好吃饭。
小张一下子把他手中的玩具抢过走,孩子就委屈地哭起来。孩子的奶奶看不下去了,把玩具还给孩子,然后一口一口地喂他吃饭。小张无奈地抱怨道:“我刚培养孩子学会自己吃饭,又前功尽弃了。”
到了晚上,明明说好了9点上床睡觉,孩子在床上蹦蹦跳跳,精神得很,一会儿玩玩具,一会儿又去厕所,还想偷溜去看电视。小张不停地催:“好好呆在床铺上,闭眼睛睡觉。”
小张被孩子折腾得精疲力尽,忍不住吼孩子:“好好跟你说的时候不听,非得打一顿才肯听话吗?”气急之下打了孩子的屁股,孩子边哭边钻进被窝,把被子盖到头上,不愿看妈妈一眼。
孩子哭累了才睡着,看着孩子还有泪痕的小脸蛋,小张后悔不已:“我也不想打孩子,可是忍不住啊,孩子不打就不听话。”
孩子总在挨打的边缘试探,是因为父母的“底线”不坚定
想必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崩溃时刻”,比如在孩子不按时睡觉、不好好吃饭、不认真写作业、出门乱跑乱爬、在街上撒泼打滚等等时候,家长费尽口舌往往不如胖揍一顿见效。
被打除了让孩子感觉到疼痛以外,还知道自己已经触碰到父母的“底线”,不能再作妖了。而孩子总在挨打的边缘试探,也是因为父母的“底线”不够坚定。
比如孩子看中一个玩具非要买,如果家长不同意,他就会撒泼打滚,父母可能就会妥协。然而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下一次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就会使出这一招“杀手锏”,就仗着父母对他们没辙,于是父母的“底线”一次次被降低。
最后孩子变本加厉,父母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打孩子一顿,孩子才会乖乖听话。
但是我们都知道,“打孩子”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父母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才会打孩子,也是最为“简单粗暴”的方式,只是暂时压制住孩子。从长远来看,父母打孩子的危害是巨大的,一方面给孩子造成心里伤害,另一方面致使孩子产生暴力倾向。
孩子在试探父母的“底线”的过程中,也意味着父母在孩子的权威不断下降,说难听点就是孩子越来越不把父母的话当一回事儿。
父母做权威型家长,别让娃一次次试探你的底线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
“权威性父母”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孩子,同时也对孩子赏罚分明,由此树立起家长的权威。
这种“权威”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一方面他们能与孩子共情,但不会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妥协;另一方面他们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
在这种“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的自尊心和独立性强,不会过于依赖父母,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不卑不亢、自信勇敢。
- 坚持底线,绝不破例
相信很多爸爸妈妈看到,自家孩子因为喜欢的东西跟自己耍赖的时候,是十分于心不忍的。但是,一旦你在这种事情上没有坚持住底线,以后类似的事情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所以,面对孩子无理的要求,家长们要学会说“不”。
其实,这一方面是为了杜绝孩子以后以这种方式来表达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有原则,有底线的形象,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意识到底线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东西。
-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爸爸妈妈需要让孩子深刻地意识到,父母不会无端端地拒绝孩子的合理要求,而且在沟通的过程里要注意做到:心平气和。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先冷处理,平复情绪之后,再跟孩子就这件事情去讲道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撒泼耍赖是不对的。
- 及时抚慰孩子的情绪
面对孩子的撒泼耍赖,家长不能完全无动于衷。在孩子产生如此强烈的情绪波动以后,家长要懂得以另外一种形式去抚慰孩子的情绪,比如亲亲抱抱,又或者是给他买点好吃的,让孩子感觉到及时爸爸妈妈拒绝了自己的要求,但还是爱自己的。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世界万事万物可以有秩序地持续运转,正是因为其中存在规矩。家庭的维护也需要有规则去进行约束,所以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长首先要考虑的还是规则,这也让孩子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说给父母听:
教养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打孩子是最不可取的,当父母感觉到自己非得打孩子一顿不可时,那就意味着自己的教育是失败的。父母应该反省自己,平时是不是对孩子太过溺爱和纵容。父母要明确自己的底线,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也才能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今日互动话题:你有给孩子树立什么规矩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