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在“学习型”和“工作型”书房中,为主要的“使用工具”—书桌、书柜,找到适合的摆放方式,书房才能更“好用”,简要阐述我的建议及观点:
书房中,书桌和书柜的设置方式
在我看来根据书桌和书柜位置关系的不同,书房中书桌、书柜的摆放方式常有“前、后相离型”、“相互垂直型”、“分墙依靠型”、“左、右夹击型”以及“上、下同侧型”五种。
1.“前、后相离型”
书桌和书柜相互“分离”且呈“平行”关系的设置方式,或是“一前一后”,书桌在“前”,处于“一端”(书桌的一侧“短边”)依靠墙体或不依靠任何墙体的“游离”状态,书柜在“后”,与书桌之间保持适合座椅使用且拿取物品方便的间距,“依赖”着一面墙体存在,大气,舒展,会给空间带来较好的层次感;或是“前、后夹击”,在“中部”处于“一端”依靠墙体或不依靠任何墙体的“游离”状态的书桌被依靠“对立”两面墙体的书柜“夹击”,氛围感较强,书柜有较大的可用面积,但更适合面积较大的书房,面积较小的书房会有压抑感产生的可能,考虑在内……结合书房面积、想要营造的空间效果、书房常用者喜好等选择。
2.“相互垂直型”
书桌和书柜相互“垂直”,对空间两个方向同时“使用”,可以较有效的缓和空间“同一方向”的尺寸压力,常有或是“相连”,“二者”由“同体分裂”而来,利落,不啰嗦,即使在面积较小书房也适合;或是“相接”,“二者”“异体相接”,相互倚靠,书桌的“一端”依靠书柜,或一“长边”与书柜“侧面”“相接”,节省空间,对于与书桌摆放“同向”的空间“方向”尺寸较小的书房,可以降低为了预留通行区而产生的面积压力;或是“相离”,“二者”之间留有一定的间距,不必“绑定”在一起,有了“自由身”,空间氛围更加轻松……关系的设置方式,结合书房面积、想要营造的空间效果、书房常用者喜好等选择。
3.“分墙依靠型”
书桌和书柜分别依靠空间“相对”两面墙体的设置方式,书桌、书柜皆有“独立”的墙体可使用,面积可以“较大”,若功能需要甚至“独霸一面”也无不可,而且这种方式中书桌椅放置在书桌、书柜之间,可以利用书桌椅使用所需面积的“宽度”“扩充”房间的活动区宽度,所以能够让“较窄”的书房(比如“长条形”书房)在书桌、书柜皆有较大的面积的同时,还可以有较适用的活动区,方便;
若书柜的面积较大,我认为采用“敞口式”或带有“通透性”较好的玻璃柜门的款式较适合,能够较有效的降低给空间带来的压迫感,考虑在内;结合书柜较适合深度一般在300mm左右,书桌宽度一般在450~600mm左右较适合,书桌和书柜间距至少在900mm左右可满足书桌椅的使用需求等考虑书房是否适合采用该种设置方式。
4.“左、右串联型”
书桌、书柜依靠同侧墙体,并呈“一字串联”状态的设置方式,可以是一张书桌,一个书柜的“一左一右”模式,也可以是一张书桌占“中间”,两个书柜“分列两端”的“2+1”模式,规整、节省空间,当书房还需兼具如休闲区、待客区等功能区时,对区域布置方式的“干扰”较小,但书桌与书柜的长度会“互相抵制”,需结合常用人员数量、常用者使用习惯、功能需求,以及单人用书桌较适合长度在800~1500mm左右,两人用书桌较适合长度在1200~2000mm左右确定“二者”各自的长度,考虑在内;结合对书柜、书桌的功能需求、书桌常用者等选择书桌、书柜的设置方式。
5.“上、下同侧型”
书桌在“下”依靠墙体,书柜在“上”以或“悬挂”形式,或与书桌“连接”形式存在的设置方式,节省空间,只要“书桌+使用书桌”所需“地面面积”即可满足两种使用功能的设置;“轻巧”,“不落地”的书柜会带来较好的“轻巧感”,在面积较小的书房压抑感也较小,尤其“悬挂”形式的书柜效果更佳;增添层次感,“悬挂”的书柜与书桌之间有一定高度的“空闲区”,能够增添空间“竖直方向”的层次感,并有将对空间的注意力吸引到“竖直方向”的效果,对于面积较小书房的局促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不必“顾及”,书桌的长度可以独立使用所设置位置的长度,不必“顾及”其它,尺寸允许能够满足家中多人使用书桌的需求……但书柜由于高度受到“限制”,所以面积可能会较小,且“内部”较高的区域可能会有拿、放物品不便的状况,结合常用者身高、对书桌、书柜的功能需求考虑在内。
“更好用”的书桌、书柜设置方式的选择
我认为不同情况的家庭,“更好用”的书桌、书柜设置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可大致结合书桌常用人员数量,书桌常用人员数量的不同,较适合的书桌长度也会有所区别,而不同的书桌、书柜设置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书桌的可设置长度,所以在选择“更好用”的书桌、书柜设置方式时将家中书桌常用者人员数量考虑在内,避免造成“不够用”的缺憾;书房面积,将书房的面积考虑在内,避免选择的设置方式会给空间带来压抑、拥挤等“负面”感受;书房常用者喜好,在书房面积、“形状”适合的情况下选择书房常用者喜欢的书桌、书柜设置方式,提升书桌、书柜的使用频率,避免被“闲置”才会“更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