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得话题是:父母与孩子沟通是门艺术
“当父母学会如何用语言向孩子表达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接受时,往往父母就掌握了一项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产生令人惊讶的效果。”——《哈佛才子》
记得,母亲在我刚工作的时候会这样的对我说,“你可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了。”那时的我就会有不屑来回应,现在想想,不禁问自己,“小时候,我真那么听话吗?可能也不是吧。”
听话的反义词就是抗拒,现在的孩子可不像我那个年代的小孩,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得更早、更明显、更突出,虽之而来的则是叛逆、个性、独立。
在家庭教育培训中,有些家长对我说,“自己在管教孩子时,孩子很不愿意去听,要么敷衍、要么拒绝,太难管教了。”
可这些家长百思不得其解,找不知道问题的原因出在哪了。
孩子不听或不愿意去听父母的管教,一定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大多是出在家长身上。
家庭教育中有一部分管教是要通过沟通进行的,语言成为交流的工具,很多家长非常不注意自己的说话的语气、语态以及所用的词汇,这样很容易就给孩子造成抗拒的心理反应,管教也失去任何意义。
这三种方式阻碍交流赶紧改正
第一,总是忽略孩子的感受。
沟通交流是双向的,而有些家长总喜欢单向输出,从来不去体会孩子的感受,更不会想到去理解,孩子当然不愿意听你的了。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在你的耳边总是喋喋不休、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地说教,说一些你完全反感的话,你会真心听进去吗?你内心想的只是“赶紧闭嘴”。
第二,太多的否定。
激将法不适合用在孩子身上,不管家长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如果总是否定孩子,那孩子失去的不仅是自信心,还会失去对父母的尊重与信任。
另外,对于那些经常指责、否定孩子的家长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心理是有问题的,甚至心态是悲观的,否定的背后是焦虑的情绪,而焦虑则会转化为愤怒或哀愁,这样的心态影响的不仅是自己更是家庭。
第三,把孩子当作攀比的工具。
喜欢比较的家长,总会拿别人家的孩子去说事,拿别人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以为这样就可以激励孩子,可是恰恰相反,孩子越被比就会越差,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最终放弃了自己。
有时候父母的的攀比会在无意识间表达出来,比如,聊天时会说,“你看,谁谁谁语文又考了100分,他妈妈一定很开心,有这样的孩子多省事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话的意思反过来就是,“孩子你考得不好,我不开心,养你这样的孩子太累人了。”
孩子是敏感的,是能够感受父母的情绪的,所以,或许你的无意已经给孩子造成了打击与伤害。
孩子就真的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吗?答案是否定的,每个孩子其实是希望父母关注自己、倾听自己的,也愿意交流,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去做呢?
父母与孩子正确交流的三个前提
1.放低姿态,先做一个倾听者。
别做指导者,先要倾听,这会让孩子感觉到平等和尊重,也会让孩子感觉你是在关心与爱护,孩子才会与你亲近。
对于父母来讲,倾听更能去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和内心,虽然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但家长不一定真正了解孩子,而倾听正是一个好方法。
2.保持温和的态度,放松心态。
交流本来就是应该有一种轻松的心态,有些家长总会把与孩子的交流搞得很正式、很严肃,似乎不这样就达不到效果,其实真的没必要。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对自己所表达的看法,如果你希望你的意见得到孩子的认可,那么,首先要有一个温和的态度。
3.尊重话语权,给孩子表达的权利
有些家长根本不愿意或者不想听孩子讲话,完全不尊重孩子的话语权,长此以往,孩子当然不愿意表达,更不愿意听你说话,严重时更会影响亲子关系。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谨慎避免那些不当行为与习惯,与孩子之间建立起交流的桥梁,当沟通顺畅时,管教就会轻松渗入。
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沟通有助于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教育的实施,所以,每个父母都要重视与孩子的交流,更要重视交流的方式。